2025 年 7 月 15 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聚焦百村支书,耕耘与希望交织的振兴之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淮北濉溪,与当地村支书深入交流,探寻乡村振兴的基层密码,感受基层治理的强大力量。
团队首先来到安徽省和美乡村——蒙村,访谈了村支书张书记。张书记介绍,蒙村能有如今的和美景象,网格化治理功不可没。蒙村将全村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专人负责,网格员们不仅要负责网格内的环境卫生、治安管理,还要关注村民的生活需求,及时为村民排忧解难。“小网格”发挥“大作用”,通过网格化治理,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能得到及时处理,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如今,走在蒙村的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居,处处展现出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而这背后,是无数网格员们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



谈及乡村振兴的“密码”,张书记笑着说:“我们村的‘完美桃’甜度高、品相好,通过电商渠道远销各地。村里还发展孔雀养殖产业,打造农旅融合项目,又可以来就可以看到我们开屏的大孔雀!”游客不仅可以来采摘农产品,享受真正的纯天然水果,同时也可以看到美丽的乡村风景。

如今的蒙村,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显著跃升,更在人文关怀与乡村文化建设领域亮点纷呈,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期,2025年安徽省夏季“村晚”在蒙村精彩上演,这场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盛宴,集中展示了濉溪县蒙村的新风尚、新面貌。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轮番登场,既展现了乡村的发展活力,也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邻里温情,生活幸福感持续升温。
值得一提的是,蒙村每周常态化开展的“快乐星期天”舞台表演,早已成为村民们最期待的文化活动。无论是活泼的孩童、忙碌的中青年,还是闲暇的老人,都对这场“家门口的演出”情有独钟。精彩的节目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更精准填补了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空白,让乡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暖意。


随后,团队前往王冲孜村,与王书记进行了交流。王冲孜村的引河治理成效显著,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便利,助力了村里的农业发展。王书记谈到,在引河治理过程中,网格化治理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网格员们积极宣传引河治理的意义,动员村民参与,同时在治理过程中负责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各类问题。正是因为有了网格化治理,引河治理工程才能顺利推进,如今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此外,王冲孜村在日常的乡村治理中,也充分运用网格化治理,通过"随手拍"及时排查基础设施隐患,将各项工作细化到网格,责任落实到个人,有效提升了治理效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在乡村治理方面,村支书们都创新性地采用积分超市的管理模式,以奖促治调动村民积极性,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通过志愿服务增进了邻里感情,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文明乡风。
在探访多个村落之后,团队成员发现,乡村的网格化治理均源于濉溪镇的“濉时e办”。同学们对此进行了重点了解。“濉时e办”是濉溪镇推出的一项数字化基层治理平台,它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将全镇划分为若干网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乡村治理事务的精准管理和高效处置。村民们可以通过平台反映问题、提出诉求,网格员们则第一时间响应,及时处理并反馈结果。“濉时e办”不仅提高了基层治理的信息化水平,还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便捷与高效。

淮师学子们通过此次实地访谈和调研,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背后的基层力量。网格化治理,这个看似简单的模式,却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让乡村振兴有了更坚实的保障。而“濉时e办”这样的数字化平台,则为网格化治理赋能,让基层治理更加智慧、更加高效。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淮师学子们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了解了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努力与担当。同学们表示,将把此次实践中的所学所感带回学校,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未来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