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河海大学实践团深入江苏安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聚焦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通过车间走访、管理层访谈、一线调研等方式,探寻企业在市场波动、技术迭代中的发展密码,解码汽配产业的韧性锻造与创新突破路径。
实践团首站抵达生产车间,自动化压铸生产线正有序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铝锭原料,经1600℃高温压铸、冷却成型,5分钟内产出汽车轮毂轴承单元毛坯。在质检区,工程师王工手持三坐标测量仪,对刚下线的产品进行形位公差检测,显示屏上0.02mm的精度波动数据,牵动着整条产线的工艺调整。2023年研发期间,团队针对纯电车型电池增重问题,尝试7种铝合金配方、12种压铸工艺参数组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热应力分布,最终采用“阶梯式冷却 + 局部补强”方案,使产品重量降低18%,强度提升25%,相关技术已申报3项实用新型专利。车间角落的 “试错区”,堆放着200余件失败样品,每件都标注着“气孔缺陷”“尺寸超差” 等字样,成为技术迭代的 “实物教材”。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心,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三大核心数据:原材料库存周转率、订单准时交付率、客户质量投诉率。

实践团深入供应链管理部,见证了一场 “应急调货模拟演练”:当系统监测到某批次钢材因物流中断触发预警,智能算法自动生成3套替代方案 —— 本地备用供应商、跨省调拨库存、工艺临时调整。赵总监调出2023年暴雨灾害的复盘报告,当时通过算法推荐的“工艺临时调整 + 本地调配”组合方案,使订单交付延误率较行业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这类“数字韧性预案”,每年根据极端案例更新4-6次。
创始人卢总在访谈中,多次强调“汽配企业要扎根产业生态”。在被问到企业家精神中社会责任与商业盈利怎样平衡时他指出,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是要以人为本,其次要创新,江苏安捷对所有员工都缴纳了五险一金,只有在福利有保证的情况下,员工才能积极主动地创新,企业才能持续充满活力。社会责任方面,在被问及企业是如何将双碳目标贯彻企业发展时,卢总认为企业必须要考虑绿色生产,公司采取加大光伏的策略,用地方面智能化管理,既能增加公司盈利能力,也能解决碳排放问题,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动力。

江苏安捷的发展轨迹,折射出汽配产业的进化路径:在技术端,以“死磕细节”的研发精神突破性能瓶颈;在管理端,用数字化工具编织供应链韧性网络;在生态端,以开放协同姿态共建产业未来。这些实践印证,传统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已从单一产品优势,转向“技术 + 韧性 + 生态”的系统能力。
离开企业时,实践团成员注意到厂区主干道的标语:“做汽车的‘骨骼’,更要做产业的‘脊梁’”。这句标语,既是安捷二十余年深耕汽配领域的自我定位,也为调研团理解 “制造强国” 的微观实践,提供了生动注脚 —— 真正的产业韧性,源于对技术的敬畏、对管理的精细,以及对生态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