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7月7日,塔里木大学“薪火西行记”西部计划校友寻访团踏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的土地,沿着塔里木河的脉络,穿越戈壁与绿洲,先后走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4团、13团、4团、5团、2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14团与13团——政策落地处的青春对话
7月2日清晨,寻访团从塔里木大学出发,抵达第一师14团,与志愿者热孜古丽·苏来曼在办公室展开交流。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姑娘,她因大学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报名西部计划。在采访最后,志愿者热孜古丽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说:“新疆很美,十四团有着辽阔的天地和热情的乡亲,欢迎大家报考西部计划,用青春助力西部发展,让志愿精神与兵团精神代代传承!”
午后转至13团,志愿者杨帆、潘雪燕、陈丽分享她们的志愿故事。杨帆坦言:“刚来时对文件处理很迷茫,现在能熟练做数据分析,多亏同事手把手教。”潘雪燕则因学校宣传和学长经历选择西部计划:“帮老人办社保、帮农户申请补贴,才懂奉献不在轰轰烈烈,而在点滴付出。”
(图为13团志愿者与团队成员合照,戎有权摄)
4团——戍边前沿的青春担当
7月4日,寻访团来到4团,与志愿者李向举、汪鑫等展开对话。李向举谈及冰雹灾害时红了眼眶:“那天从早到晚在田里抢收,泥水混着汗水,就想多保住点作物。”他喜欢新疆的美食、风景,更感动于当地人的热情:“独库公路一天经四季,这片土地养出了宽广胸怀的人。”
汪鑫从服装专业跨界到农业岗位,从分不清麦苗和韭菜,到能教农户调农机,是团场让我明白“为民服务”不是口号。塔吉麦麦提·图尔荪虽非财务专业,却靠请教和钻研做好报表,灾情时还跟着送物资,他认为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5团——实干舞台的青春绽放
7月5日,团队抵达五团,与志愿者俞天泽、高德、热伊莱·麦麦提敏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俞天泽因学长种沙棘助农的故事加入西部计划,高德考研失利后因想看看“像石榴籽一样团结”的民族理念来到兵团,兵团的团结氛围让他安心工作,热依莱则因考研后想过渡进入社会参加西部计划。从学生到服务群众,他们多亏领导同事帮衬。五团的风景和人情,让志愿者们更加坚定留在基层服务的决心。

(图为5团志愿者与团队成员合照,关佳琪摄)
线上寻访——云端传递的青春力量
7月6日,团队在线上与第七师130团苏小刚、十四团田菊正进行线上访谈。苏小刚,用三年志愿服务时光,在边疆大地写下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回想起自己的西部计划经历,现在依旧难掩热忱。2022年一师一团用2万元兵地资金给阿依库勒镇中心小学送棉衣,看着孩子们穿上暖和的棉衣露出笑脸,他真切体会到“用行动传递温暖”的意义。这场活动不仅拉近了兵地距离,更让他明白基层服务的价值。志愿者田菊正表示道,基层工作的日常虽多在同事带领下推进,但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他感受到团队的温度。参与话剧排演时的创意碰撞,五四青年节里共同筹备聚餐的协作分工,伙伴们亲手烹饪的家常菜香,都成为记忆里温暖的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线上寻访照片,孙博涵摄)
2团——平凡岗位的青春坚守
7月7日,寻访团抵达二团寻访志愿者潘亦可、杨艳、薛格卓。从校园到基层,是身份的转变,更是责任的接力。志愿者伙伴们结伴探索边疆风光,在领略壮美山河的同时,也深深爱上了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她们表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生长希望,每一份努力都在创造未来”。

(图为2团志愿者与团队成员合照,孙博涵摄)
此次寻访让团队成员对西部计划的价值有了具象认知。志愿者们的故事打破了大家对基层“艰苦单调”的刻板印象,看到这里既是奉献的舞台,更是成长的沃土。团场的变化让成员们明白,青年与基层的双向奔赴,能迸发出强大的发展动能。这种认知的转变,不仅让团队更深刻理解了“扎根基层”的意义,更激发了将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同学的责任感,让西部计划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