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身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的丰硕成果,近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乡约滨海”实践队赴盐城市滨海县八滩镇界山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直播助农等方式,深入了解界山村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见证了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委合影。叶昌坤供图
田园新貌展画卷,见证乡村振兴成果
初到界山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新社区内绿树成荫,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硬化道路通达每户人家,村庄环境整洁优美。村民们纷纷表示:“环境好了,生活更舒心。”这份蜕变源于干群合力,自2024年4月界山村入选江苏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来,全村人居环境整治覆盖率提升至98%。
实践队员们深入村庄,实地观摩了界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他们看到,村庄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改善,还注重乡风文明建设。同时,界山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通过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治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图为界山村新社区照片
瓜蒌架下产业兴,探索特色农业之路
黄河故道沿线的沙壤土质孕育了界山村的特色瓜蒌产业。在1500亩的瓜蒌种植基地,藤蔓交织,金瓜摇曳,一派丰收景象。瓜蒌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兼具经济效益,是界山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实践队员们深入瓜蒌种植基地,了解瓜蒌的种植技术、生长周期、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他们还参观了瓜蒌深加工生产线,了解了瓜蒌籽、瓜蒌粉等产品的加工流程和市场前景。据界山村党支部书记夏书记介绍,该村构建了“种植+加工+观光”的全产业链,亩均年收益提升至5500元,持续带动200余农户增收。去年引进的瓜蒌深加工生产线已稳定投产,使产品附加值提升45%。
在直播推广环节,实践队员们化身“带货主播”,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向广大网友推介界山村的特色瓜蒌产品。他们详细介绍了瓜蒌的药用价值、食用方法以及深加工产品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购买,为界山村的农产品销售贡献了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瓜蒌及其深加工产品。叶昌坤供图
智慧治理添动力,小程序助力乡村振兴
6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是界山村的乡村治理枢纽。实践队员们在这里参观了界山村党史馆,了解了村史沿革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在便民服务窗口,他们看到村民们正在办理社保、农技咨询等业务,墙上的“民情台账”记录着今年上半年已解决的民生诉求。
作为镇里推广的“滨集汇农”小程序的示范点,界山村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提升了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通过“滨集汇农”小程序,村民们可以将瓜蒌加工产品、五醍浆、肉圆等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对接。同时,小程序还具备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推介等功能,为界山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自“滨集汇农”小程序上线以来,界山村的农产品销量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滨集汇农”小程序
针对界山村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创新做法,队员们与界山村夏法明书记进行了交流访谈,学习了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如何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精细化服务,以及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建设。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书记交流。叶昌坤供图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革。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夯实专业学识,在实践中淬炼本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通讯员 叶昌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