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访安徽省博物馆 三小时穿越五千年江淮文明
青年志愿者访安徽省博物馆三小时穿越五千年江淮文明
2025年7月23日晨,淮北师范大学学生李天月以文化志愿者身份踏入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在长达三小时的深度研学中,她系统考察商周青铜至近代革命文物,完成从“参观者”到“文化转译者”的蜕变。
青铜密码:礼乐文明的具象化
志愿者首站驻足“淮土遗珍”展厅。当聚焦于战国楚大鼎腹内壁的鸟篆铭文时,她躬身记录测量数据:“鼎高113厘米,耳间距79厘米,这与《周礼·考工记》记载的‘鼎制’完全契合。”借助AR导览设备,鼎身蟠螭纹在平板电脑上动态拆解,直观呈现范铸法分层浇铸原理。
徽州基因:土木写就的哲学
移步二层徽州建筑厅,志愿者对潜口民宅复原模型展开测绘。她用游标卡尺反复校验“冬瓜梁”的曲率半径,对照《鲁班经》验证“肥梁瘦柱”的力学逻辑。“最震撼的是程氏三宅的‘水磨砖’墙面,”志愿者在语音备忘录中感慨,“砖缝细如发丝却百年不漏,这种极致精度至今难以机器复刻。”
红色解码:补丁里的精神谱系
“烽火江淮”展区内,渡江船工陈正华的蓑衣让志愿者凝驻良久。她使用博物馆特供的纤维检测仪扫描三十七处补丁,发现其中八块来自日军军装布。“物质匮乏期的改造智慧背后,是超越仇恨的实用主义精神,”她在采访本写道,“这种生存策略应纳入‘抗战口述史’项目。”全息剧场播放《瑶岗的春夜》时,志愿者同步录制解说词:“请注意邓小平同志桌上那盏煤油灯,玻璃罩熏黑角度显示他惯于左侧批阅文件......”
离馆时志愿者的研学手册已记录四十二处发现,其整理的“文物STEM教学法”被博物馆教育中心收录。本次深度研习印证了志愿者的研究假设:物质遗产的当代价值,在于将技术参数转化为情感纽带。
来源:李天月/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淮北师范大学
三下乡推荐
- 暖阳助老服务队
- 暖阳助老服务:青春力量温暖乡村老人心
- 08-10 关注:0
- 火洲实践绽新颜,团结赋能润疆来
- 淮北师范大学“火洲实践绽新颜,团结赋能润疆来” 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新疆和田地区,以 “文化探访厚植团结根基、理论宣讲凝聚发展共识、
- 08-09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