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初遇科技小院,探秘茶业科研

科技小院交流:解码生态茶园建设
当日清晨,实践队抵达闽南乌龙茶科技小院,首场小院现状及发展规划交流随即展开。科技小院负责人介绍,团队调研发现安溪茶园土壤存在养分失衡问题,以此为突破口,正开展绿色高产高效茶园建设实验,探索生态发展新路径。针对土壤难题,小院创新提出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减施化肥+补充镁元素优化施肥结构,引入绿肥作物构建生态循环,推动茶园向生态化转型。交流中,队员们深刻意识到,茶业科研绝非孤立学术探索,而是关乎产业兴衰、民生福祉的关键支撑。科技小院以科研+推广为纽带,持续向茶农普及农业科技、转化科研成果,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图为小院副院长吴昊向实践队队员讲解小院研究成果  杨铠 供图
 
随后,实践队跟随科研人员穿梭于育种茶树区。水仙、佛手等特色
茶树品种整齐排布,科研人员对育种材料开展精细化培育。小院院长何正嘉介绍道,利用茶树相对高大的特性,在茶树下种植低矮植物,发展林下经济,既能充分利用空间,又能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提高茶园经济效益。
漫步在小院,看着科研人员专注的神情,望着茶田里孕育的希望,队员们深知这里不仅是科研的试验茶树,更是茶产业升级的希望火种,它将传统制茶的醇厚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的创新活力嫁接,孕育着让乌龙茶挣脱地域束缚、走向更广阔天地、名扬四方的无限可能,而我们有幸,成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与探索者。

小院院长何正嘉为实践队队员讲解袋裁金线莲如何与茶树间种 杨铠 供图
 
加工产线实践:见证科技重塑制茶
在小院旁边的厂房,实践队员们跟随荣获国际制茶金奖的陈师傅深入加工产线,见证了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科技之旅。通过对制茶过程中温度、湿度、时间等参数的精准调控,能让茶叶的香气与滋味更稳定,不再受制茶师傅经验波动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这一系列技术正助力茶产业提质增效,科技重塑着制茶流程。实践队成员观察茶叶在各环节的形态变化,在萎凋阶段,鲜叶从饱满挺括逐渐变得萎软下垂,叶缘微卷;摇青时,茶叶在机械作用下相互碰撞,叶缘出现红边,青气渐退,花香初显;杀青环节,高温让茶叶迅速失去部分水分,变得柔软且色泽转深;揉捻时,茶叶成条,部分茶汁溢出;干燥过程中,茶叶水分进一步散失,条索紧致,茶香浓郁。对比传统手工与现代科技制茶的差异,明白产线的技术升级,既保留乌龙茶核心风味,又提升效率与品质稳定性,让茶业规模化发展有了坚实支撑。

图为陈师傅为实践队员讲解茶叶生产线 杨铠 供图
 
实验室工作:夯实科研数据基础
下午于小院的实验室,实践队成员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茶叶样品的前期处理工作。将从试验田刚采集回的茶叶样品根据0mg、50mg、100mg、200mg的肥料试验梯度以及肥料施用种类进行分类后分别放入烘箱将水分烘干。紧接着,部分队员利用专业的研磨设备,将处理好的茶叶样品研磨成粉末状,这一步骤是为了后续能更充分地提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与此同时,旁边的成员则手持记录板,认真记录每一份样品的关键信息,如采集时间、地点、茶树品种等,为后续的检验工作筑牢数据基础。
 

实践队成员对烘干后的茶叶样品进行研磨处理 曾歆然 供图

此次调研中,实践队见证了科研工作者与产业伙伴协同攻关的实践——从土壤改良到林下经济,从智能制茶到数据研茶,科技正深度解码茶业发展密码,驱动传统茶产业向绿色、高效、高值转型。队员们表示,这场实践不仅是知识与视觉的双重收获,更深化了技术革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认知。未来,唯有持续深耕科研,方能让乌龙茶产业在创新浪潮中突破地域局限,香飘更广、惠及更深,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通讯员 苏安妍 冷思睿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赴泉州市安溪县闽南乌龙茶科技小院调研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