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谢天娇:从中医角度谈气虚和五脏气虚的区别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多重作用,而气虚则是指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导致脏腑功能减退、机体机能下降的病理状态。气虚是对全身气不足的概括,而五脏气虚则是气虚在不同脏腑的具体体现,二者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
 
    气的生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肺主气司呼吸,将自然界清气吸入体内;脾主运化,从水谷中化生水谷精微之气;肾藏先天之精,为气之根,能激发全身气机。当这三脏功能失调,或久病、劳倦、饮食失宜等因素耗伤正气,便会形成气虚。其共同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短、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弱等,这些是气虚的共性特征,反映了全身气机不足、功能衰退的整体状态。
 
    然而,五脏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气在不同脏腑的分布与作用也各有侧重,因此五脏气虚在共同表现的基础上,又会因受累脏腑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异性。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若肺气虚,则呼吸功能减退,可见咳嗽无力、气短而喘,稍一活动便气喘加重;肺卫功能减弱,皮毛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出现自汗、易感冒,甚至声音低怯、痰液清稀等症状。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升清、统血。脾气虚时,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生成不足,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食后腹胀更甚;脾不升清,清阳不布,可见头晕目眩、肢体倦怠;脾气虚还可能导致统血无力,出现便血、崩漏等出血症状,或因水湿不运而见肢体浮肿、面色萎黄。
 
    心主血脉,藏神,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脉不畅,可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心失所养,神无所依,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精神疲惫,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唇舌色淡。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藏血。肝气虚多由情志不遂、久病耗伤所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见情绪抑郁、闷闷不乐,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肝气虚还可能影响藏血功能,导致血行不畅,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甚至肢体麻木、女子月经不调。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纳气,是气之根。肾气虚则肾精不足,封藏失职,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肾不纳气,呼吸功能失调,会出现气短而喘,动则更甚,甚至呼多吸少;若肾气不固,还可能出现遗精、滑泄、尿频尿急、女子带下清稀、胎动易滑等症状。
 
    由此可见,气虚是对全身气不足的整体概括,而五脏气虚则是气虚在不同脏腑的具体体现,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临床辨证时,需在把握气虚共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特点,辨别具体受累的脏腑,才能更精准地指导治疗,通过补肺、健脾、养心、疏肝、补肾等针对性调理,恢复脏腑之气的充盈与功能的协调,从而改善气虚状态。(作者:谢天娇)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0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活推荐
大学生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