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家,大学生资讯发布平台
大学生之家

2025年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初赛一等奖赛后心得

    发布时间:2025-09-20    阅读:
    来源:作者李嘉欣
2025年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初赛一等奖赛后心得

在2025年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初赛中再度荣获一等奖,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是一次在人工智能领域从探索到深耕的进阶成长,也让我对“人工智能+”的创新创业生态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一、技术深耕:从“浅尝”到“专精”

相较于初次接触该领域,此次备赛我更注重人工智能技术的专精化学习。我深入研究了工业场景下的机器学习模型优化、边缘计算在化工设备监测中的应用等细分领域,尝试将深度学习算法与石油化工的实时数据处理需求结合。比如在项目中,我针对化工生产数据的高时效性要求,优化了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推理速度,使其能在边缘设备上实现实时故障预警。这种技术的深耕,让我的方案在技术可行性与行业适配性上更具竞争力。

二、场景延伸:从“单一”到“多元”

“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多场景的深度渗透。此次备赛,我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化工生产场景,而是拓展到了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上下游,如智能仓储物流的路径优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的AI预测等。在项目设计中,我构建了“人工智能+石油化工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通过多场景的技术落地,展现了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的全方位赋能。这种场景的多元延伸,让方案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三、生态理解:从“项目”到“生态”

这次参赛让我对“人工智能+”的创新创业生态有了更全局的理解。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人工智能+”项目,需要技术研发、市场运营、政策合规等多环节的协同。于是,我在方案中加入了“产学研用”的生态构建模块,规划了与高校实验室、化工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的合作路径,确保项目能从技术原型顺利走向产业化。这种对创新创业生态的思考,让方案更具可持续性与发展潜力。

四、团队进化:从“协作”到“共创”

此次备赛,我联合了计算机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组建了跨学科团队。我们不再是简单的任务分工,而是深度共创——技术同学负责算法迭代,我负责行业需求拆解,营销同学负责商业模型打磨,彼此之间持续进行头脑风暴、技术论证与方案优化。这种共创模式,让团队的创新活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领域,跨学科的共创是突破技术与商业边界的关键。

此次获奖是对我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探索的肯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该领域深耕的决心。我将继续聚焦人工智能与石油化工的深度融合,加强技术研发与行业洞察的双轮驱动,努力在“人工智能+”的创新创业浪潮中,为传统行业的智能化转型贡献更多青年智慧。
大学生活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大学生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