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大学生新闻大学生活校园文学大学生村官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经历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总结社会实践心得
全国排名校友会版软科排名分类排名本科排名一本排名二本排名专科排名
求职简历职场法则面试技巧职场故事求职招聘大学生就业
英语学习计算机学习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经济管理建筑设计财务会计
申请书证明书检讨书自荐信演讲稿心得体会调查报告读后感求职信推荐信其它范文
 

“岐黄文化传千年,‘海派’中医放光彩”薪火实践团橘井泉香小队探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


活动目的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7月8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橘井泉香小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中医药文化活动,切身感受上海中医药发展,学习中医药文化。

随着我们参观的脚步,中医药的古今发展史随着博物馆内陈列的一件件藏品逐渐变得清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而今,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镇馆之宝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镇馆之宝——一具清乾隆(1744年)御制的针灸铜人,这具铜人高46cm,宽22.8cm,厚16cm,为老妇人形象,体态丰腴自然,面部表情慈祥生动,历史上针灸铜人的形象一般为男子,老妇人形象极为少见,铜人表面共有580个穴位,用锦盒包装,据锦盒上的文字记载,它可是乾隆皇帝为褒奖编纂《医宗金鉴》有功之臣的奖品,馆藏的这一具则是第二年奖励给誊写这本医书的誊录官——福海的一具。
针灸铜人前后一共打造了数十具,但留藏至今的只有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的这一具。这具铜人当年由福海收领后,传至九世孙振声时得以修复。抗战时期,我馆第一任馆长王吉民先生了解到在北京的一个古董铺里有一具清代针灸铜人,这具铜人见证了清代朝廷主持编修大型汉文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的盛况,对于中国医学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王吉民便动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丁济民出资,让北京好友代为购买。因战事纷扰,铜人没有办法转送抵沪,幸好当时有人从北京来沪,于是请朋友随身携带。一路上频频发生意外,这具铜人的运送安置费用几乎与购买价格不相上下,最终成为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收藏。

海派中医变迁

海派中医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具有“海派文化”特征的上海中医药。具文字记载,上海中医始于唐代,兴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海派中医不是一个新兴的医学学术别派,而是在近代上海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地域特色的中医文化现象。
“海派中医”可以在两个方面诠释:
字意诠释:“海”是海洋,汇流百川,宏大而宽阔,意味着“开放”、“容纳”;大海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又意味着“变化”。“派”为派别、流派,个性鲜明,意味着“独特”;“派”又有“派生”之意,意味着“变化”和“创新”。由此可见,“海派”体现的是一种“大气、兼容、变化”的特质,而“海派中医”正是指这种具有“海派”特质的医学现象。
 从内涵诠释:近代“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归纳起来有四大特点。即“多种模式的中医教育、临床中西两法并举、吸纳新知之临床求变、思维活跃之敢为人先”.在多种模式的中医教育方面既有流派的一技之长、又兼博采众长。
“海派中医”在中西两法并举方面: 提倡“发皇古义,融合新知”的治学理念;“崇古不泥,博采众方”的临床实践;“革故鼎新,中西汇通”的创新精神。临床上,采用中西并举,中西两法兼施,疗效显著。
吸纳新知之临床求变方面:号称“祝附子”的祝味菊,善用虫类药的章次公等人,吸纳新知、临床求变。他们不拘泥刻板,或有异于前贤,或有悖于众说,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曾一度呈现流派纷纭、学术争鸣的繁荣局面。
思维活跃、敢为人先方面:百科相济助医发展,医文相融。医工相济,还有医商相济、医艺相济的更是不胜枚举。他们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社、办药厂、开药店、既是临床诊疗的名医,同时活跃在教育界、出版界、文学界、美术界以及商界、政界等方方面面,客观上实现学科交融,激发了创造力。
清末民初的上海,名医汇聚、流派纷呈。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西学东渐的影响,促进了西医学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传播及中医医学的交流。有识之士与中医名流办学校、开医院、组社团、发刊物,为生存而图发展,既保持传统,又融汇新知,为中医学历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团队成员体验模拟脉诊仪

现代科技和传统中医的结合
团队成员们轮流体验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三楼的脉象模型,使用中医脉象模拟系统。脉象模型开启之后,可以通过旋转左侧圆钮选择调至想要了解的脉象,将食指、中指、无名指搭在模型手腕部桡动脉博动处感受脉博,屏幕上即可显示脉象对应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白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然而中医学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向前发展,中医学习的科技化、中成药的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与信息管理、针灸、刮痧等仍然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之中,尤其是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疾病的治疗调理,现代中医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团队感悟
中医是在几千年传承中一步一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参观了解了见证清代朝廷主持编修大型汉文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的盛况的“针灸铜人”、著名的“海派中医”的诞生与发展、中医药学习科技化下制造的脉象模型……常言道:“元以前的中医史看北方,元以后的中医史看江南,近代中医看上海。”近代的上海是中医近代史的一个缩影。通过学习海派中医的文化,启示了我们当代中医学子:传承海派中医的坚持开放、兼容中西医学、善于吸纳新知、不断发展变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大学生新闻网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8-11 浏览:
  • 重外院青年三下乡
  •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奋楫扬帆、铸梦丰都”实践团暑期三下乡实践成果
  • 08-11 关注:7
  • 防核反诈齐发力,湘大学子入实地
  • 7月17日至7月19日,全国大学生“防治结核·志愿有我”志愿服务示范团队——湘潭大学兴湘学院“修身‘结’行,‘核’光同尘”志愿宣讲团
  • 08-11 关注:2
  • 结核宣讲进社区,防溺知识润民心
  • 面向未成年人,本着防治结核的初心,结合远离溺水的理念。7月22日,全国大学生“防治结核·志愿有我”志愿服务示范团队——湘潭大学兴
  • 08-11 关注:2
  • 青春聚力:防“痨”养生进社区
  • 为进一步加强结核病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老年群体的健康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7月22日上午,全国大学生“防治结核·志愿有我”志愿服务
  • 08-11 关注:2
  • 防治结核入人心,普法宣传知保护
  • 未成年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就是保护祖国的未来。7月18日,湘潭大学兴湘学院“修身‘结’行,‘核’光同尘”志愿宣讲团赴
  • 08-11 关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