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创“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新篇章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浪潮中,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紧随时代步伐,勇于担当,积极应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紧紧把握时代赋予的新机遇。在国家“新文科”建设的宏伟蓝图下,学院以“产教融合,多元协同”为战略指引,匠心独运,成功探索出一条独具盐工特色的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新路径。
多元协同,推进专业建设转型升级
面对外语专业普遍存在的定位模糊和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难题,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自2019年起,便勇敢地进行了专业方向的革新,将目光投向了“应用翻译”的广阔天地。2021年,学院更是进一步聚焦“应用科技翻译”方向,实现了专业方向与地方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为学校的化工、材料、机械等优势学科搭建起了国际合作的坚实语言桥梁。这一特色鲜明的专业定位,不仅显著提升了学院在江苏省内的竞争力,更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专业方向转型升级又积极顺应了“新文科”的建设要求,将“新文科”的核心要素——新兴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等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先进理念(产出导向理念)及创新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策略)深度融合于应用科技翻译教学的整体架构设计之中,这种具备典型的地域特色和行业产业属性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与其他同方向高校形成了显著差异,有效避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产教融合,构建新型育人生态
为构建更加完善的育人新生态,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携手并进,共同谱写了深度合作的华彩篇章。通过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及联合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和教材,学院成功打造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引企入教”与“师生进企”的双向互动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翻译问题的能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学院深刻认识到“多元协同”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学院“翻译”校级重点学科和学校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构建学校、行业、产业三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素质翻译人才培养提供雄厚的产教融合支撑。这一体系精准对接了地方技术型涉外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科技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经过四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就。学院不仅荣获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殊荣,更有效满足了苏南及盐城地区技术型涉外企业对技术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一成果充分展现了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展望未来,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扬帆起航,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应用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学院将矢志不渝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红韵石承|循领袖足迹 续八闽非遗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
- 02-16 关注:10
- 红韵石承|传承非遗 铸就辉煌
- 2024年1月20日,为深入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感受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在惠安石雕非遗传承中的具
- 02-16 关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