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清晨,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美丽乡村,异同前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的志愿者们身着统一“三下乡”文化衫,在学院西大厅集结完毕。他们满怀热忱,踏上前往淮南八公山的旅程,将在八公山风景区、大泉村、楚文化博物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抵达八公山后,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八公山风景区。在巍峨的山门前和地质公园石碑旁,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同学们漫步于这片兼具历史韵味与自然之美的土地,实地探寻当地在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方面的发展之道,切身感受从校园理论走向乡野实践的独特意义。
随后,实践团走进大泉村。作为“中国豆腐村”,大泉村有着深厚的豆腐文化底蕴。村支书热情地向同学们讲述了豆腐的制作工艺传承以及当地如何结合旅游开发豆腐特色产品的故事,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独特魅力。
在大泉村的豆腐文化生产园,实践团开启了一场关于豆腐的深度探索。园长担任向导,带领大家参观豆腐生产车间。从饱满的大豆到嫩滑的豆腐,一道道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制作工序展现在眼前。现代化生产设备有序运转,工人们熟练操作,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让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豆腐生产背后的匠心与专注。园长还介绍了豆制品的销售情况,这些优质的豆腐制品不仅在当地受欢迎,还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各地,为大泉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实践团还参观了孕育豆腐传奇的玛瑙泉。园长介绍,这汪千年以来清澈甘冽的泉水,是豆腐制作的关键。漫步泉边,成员们仿佛看到了古时匠人取水解豆的场景,更深刻地理解了“水为豆腐之基”的含义,感受到传统技艺与自然馈赠的和谐共生。
此外,志愿者们还体验了手磨豆腐的乐趣。当推起石磨,看着大豆与泉水在转动中交融,细腻的豆汁缓缓渗出,大家虽感手酸却乐在其中。在黄师傅的指导下,成员们还了解了大豆浸泡、磨浆、煮浆、点卤、压制等豆腐制作的传统工序,亲身见证了一块豆腐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千年智慧与坚守。
实践团的最后一站是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馆内的青铜器、玉器、漆器等珍贵文物,向大家展示了楚文化的璀璨。成员们驻足观赏、交流探讨,在历史的细节中触摸文化的温度,也更加明确了传承文化的意义。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实践团学子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了乡村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他们表示,将把此次实践中的收获转化为动力,继续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撰稿: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摄影:实践团全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