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的校园静谧安详,2025年3月18日晚九点,少荃湖校区公共教学楼A101教室却灯火通明。大学生华佗爱心社正在这里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医疗手法培训活动,30余名社员齐聚一堂,共同研习中医传统技艺。这是社团新学期"技艺传承"系列活动的首场培训,旨在通过手把手教学,让社员们掌握实用的中医诊疗技术。
活动开始前,医疗部部长张明阳早早来到教室,精心布置培训场地。血压计、血糖仪、艾条、推拿巾等器具整齐摆放在课桌上,黑板上写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勉励标语。"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让每位社员都能学到真本领,"张明阳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说,"这些看似简单的手法,往往能帮助很多人缓解病痛。"
图为义诊培训现场
九点整,培训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的是血压测量教学,有着两年义诊经验的副部长李雯细致讲解操作要点:"袖带下缘要距肘窝2-3厘米,听诊器不能塞在袖带下面......"社员们两人一组互相练习,部长们穿梭其间,不时俯身纠正动作。临床医学院大三学生王雪第一次实操就成功测准了同伴的血压,兴奋地说:"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学问,手法轻重缓急都很讲究!"
图为同学们相互测血压
推拿手法培训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针灸推拿学院的刘鑫同学现场演示了治疗颈肩痛的常用手法,从拿捏到点按,每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手法要沉肩坠肘,力道要渗透进去,不是单纯摩擦皮肤,"他一边示范一边强调要点。社员们跃跃欲试,纷纷在同伴身上实践,教室里不时传来"这里是不是这个穴位""力道合适吗"的询问声。部长们耐心指导,手把手调整每位同学的手法角度和力度。
最引人入胜的是艾灸实操环节。医疗部特别准备了无烟艾条,确保在教室环境下的安全性。"艾灸要掌握好距离,以温热不烫为度,"主讲人陈晨点燃艾条,在模具上演示雀啄灸和回旋灸的手法,"每个穴位5-10分钟,注意观察被灸者的反应。"袅袅艾香中,社员们认真学习这项流传千年的中医外治疗法,感受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
图为同学们练习艾灸
培训过程中,随处可见温馨的画面:有部长半跪在地上帮社员调整推拿姿势,有同学反复练习血压测量直到手法纯熟,还有人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要点。虽然已是深夜,但每个人的眼神都专注而明亮。"这些技术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手到病除',需要千百次的练习,"指导老师王教授在巡视时感慨,"看到同学们这么认真,中医传承有望啊!"
图为同学们相互测血压
十点整,培训接近尾声,但许多同学仍不舍离去,围着部长们请教问题。医疗部的几位骨干主动留下来,继续为有需要的同学答疑解惑。"手法练习贵在持之以恒,"张明阳提醒大家,"社团每周都会安排练习时间,欢迎大家随时来切磋。"
活动结束后,教室渐渐安静下来,但中医技艺传承的火种已然播撒。许多社员表示,这样的实操培训比课堂学习更直观有效。"今天学到的技术,下个月义诊就能用上了,"大一新生李阳兴奋地说,"能用自己的双手帮助他人缓解病痛,这就是学医的意义。"
华佗爱心社社长刘芳表示,本次培训是社团"传帮带"传统的延续,今后将继续开展针灸、拔罐等系列技艺培训,并计划邀请附属医院专家进行指导,提升培训的专业性。"我们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传承医者仁心,"她说,"让每位社员都能在服务他人中成长,这才是华佗爱心社的宗旨。"
夜已深,最后离开教室的部长轻轻关上了灯。这一晚,传统中医技艺在年轻学子手中传递,而"大医精诚"的精神也在言传身教中薪火相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怀揣仁心的年轻医者,必将用所学技艺造福更多人群,让中医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通讯员 李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