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扎染进社区 靛蓝续文脉

——成都理工大学“靛蓝传承者”团队开展三下乡自贡扎染科普活动

2025年7月15日,成都市长林盘社区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技艺融入寻常百姓生活,7 月 15 日,成都理工大学 “靛蓝传承者” 社会实践团队在长林盘社区,精心组织了一场以 “非遗扎染进社区,文化传承润民心” 为主题的特色活动。活动设置了科普讲解、技艺展示、动手体验等多个环节,旨在让社区居民近距离领略自贡扎染的别样风采,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增添新的动力。      

政策护航,非遗传承焕新机

近年来,国家与地方层面均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四川省积极探索“非遗+互联网”创新路径。但自贡扎染在传承中仍面临挑战,不仅大众认知度低,多停留在“蓝白花纹的布”的表层印象,线上推广内容也较为碎片化,缺乏系统讲解与沉浸式体验引导,难以形成持续传播力。

为此,成都理工大学“靛蓝传承者”社会实践团队探索出“线下体验+线上宣传”的双轨模式,旨在为非遗传承破局——通过线下让人们亲手感受技艺温度,线上让更多人领略文化魅力。

科普与互动:千年扎染的神秘面纱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向居民们介绍了活动的目的与流程。随后,另一位团队成员通过图文并茂的PPT,生动讲述了自贡扎染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从唐代"绞缬"技艺的起源,到自贡扎染独特的"针法"与"染色"技巧,讲解深入浅出,引得现场观众连连赞叹。

(团队成员向居民们讲解活动目的及流程) (团队成员为社区居民科普扎染知识)

(“靛蓝传承者”社会实践团队 供图)

动手体验: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在团队成员的专业指导下,社区居民们踊跃参与,亲身实践了自贡扎染的完整制作流程。从布料折叠、绳线捆扎,到浸染着色、拆线展样,这些看似简洁的操作步骤背后,实则凝聚着传统技艺的精巧构思与深厚智慧。

(团队成员向居民们展示扎染操作步骤)(“靛蓝传承者”社会实践团队 供图)

活动现场,参与者作品展现独特艺术表达。一位阿姨的扎染作品尤为突出,蓝白晕染形成的花纹疏密有致,颇具水墨画韵味。她称蓝色灵感源自青花瓷,留白传递生活需留白的哲思。一名小朋友展示了命名为“星空”的方巾,蓝色斑点似夜空星辰。

(阿姨的作品展示)              (小朋友的作品展示)

(“靛蓝传承者”社会实践团队 供图)

成果展示:非遗种子在社区落地生根

活动临近结束,社区居民们纷纷展示各自完成的扎染作品,原本紧凑的社区活动空间,瞬间转化为一个颇具生活气息的微型非遗艺术展。参与者们细致讲述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与技艺运用,在交流中深化对自贡扎染“独一无二”艺术特质的认知。 团队成员借此契机,对多位参与者开展系统性采访,围绕技艺体验、文化感知及活动优化建议等维度收集反馈,为后续非遗推广活动的精细化设计积累实践依据。

(团队成员对居民进行采访) (“靛蓝传承者”社会实践团队 供图)

其中一位阿姨回答到:“今天参加自贡扎染活动,真是收获满满。一开始觉得扎染复杂,动手后才知是用绳绑布再染色,里头门道不少。最惊喜的是拆布瞬间,随便绑的花纹竟错落如水墨画,像开盲盒般意外。我给作品起名“青花梦”,蓝色像青花瓷,特意留的白,是觉得生活得有留白才有余韵。”

未来展望:线上线下联动,扩大非遗影响力

“靛蓝传承者” 团队计划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持续扩大自贡扎染的影响力。线上将拍摄扎染纪录片,依托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分享技艺教学视频与活动花絮,吸引年轻群体关注;线下则将深入社区、学校,开展更多贴近生活的推广活动,让非遗技艺走进更多人身边。

团队成员表示:“非遗传承需要全社会参与。我们会坚持开展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团队负责人也提到,未来将响应文化强国号召,以 “见人见物见生活” 的活化模式,在社区和学校推进系统化传承活动,助力群众增强文化自信,为传统技艺注入时

代活力。
写通讯员(石彩宏)

供稿:成都理工大学“靛蓝传承者”社会实践团队

 

    作者:大学生新闻网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非遗文化"笙声不息"——芦笙艺术的创新与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