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东北农业大学: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科技点亮黑土希望

2025年7月15-17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氮启豆源”实践团队在农学系党支部书记石瑛、农学院教师佟晓红、农学院学生团委负责人李镇童的带领下,赴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开启聚焦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三下乡”实践之旅。
需求对接:会议室里的“农业考题”
抵达龙沙区后,龙沙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魏朝举,团区委书记吴雨桐以及校友代表张志民、温昊燃、潘俊宇展开座谈。座谈中,同学们详细了解了龙沙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魏朝举副书记表示,希望以这次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引入高校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为当地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精神溯源:从北大荒精神中寻初心
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农场有限公司党建教育中心内,灯光照亮了墙上的历史照片和文字资料。实践团队的师生们放慢脚步,认真看着展陈的农具、老照片和产业数据,沉浸式了解农场的发展历程。
科技破局:从“低产困境”到“高效新生”
齐齐哈尔农场有限公司旱田科技园区里,连片的玉米秆已有一人多高,叶片舒展,颜色浓绿。农业发展部的工作人员指着地里的管道对实践团成员说:“玉米能长这么好,地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关键。”他给出了具体数据:农场没使用滴灌前,玉米单产约1600斤,大豆约400斤;采用无膜浅埋滴灌后,玉米单产提升到2100斤,大豆到600斤,效果明显。石瑛书记仔细询问了智慧地灌1.0系统的工作细节,了解到这套系统通过滴灌把水肥精准送到植物根部,有效解决了黑龙江西部风沙干旱地区“十年九春旱”的问题。
链条升级:科技激活农业价值增量
在黑龙江省朝知味食品有限公司,实践团通过实时监控看到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运转,机械臂精准地抓取、传送,包装好的产品整齐地排列在传送带上。随后,双方围绕“无添加产品如何延长保质期”“怎样优化生产成本”等问题展开讨论。
田埂课堂:泥土里的“实践答案”
在明星村,实践团实地考察水稻旱地直播技术推广现状。大民街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志民详细讲解了旱地直播的产量收益、推广进度及优劣势,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数据,为后续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大民街道的智能大棚内,张志民主任展示了科技赋能的“硬核配置”:震雪器通过电机震动自动抖落积雪,避免大棚承压;保温板、保温材料、可加热装置三层保温设计配合高举架结构,实现棚内温度精准调控。成员们走近观察这些设备的运行情况,在田间地头直接感受到科技如何改变农业生产,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知识扎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实践期间,实践团在大民街道举办宣讲会,向当地“农人”讲解大豆根瘤菌剂在增产提质中的关键作用。张志民主任提出当地农业面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废弃物处理、农家肥腐熟发酵三大问题与挑战,期待农科学子们能不断探索,解决这些农业难题。
为全面掌握当地农业在种植、耕作、灌溉方式及农药用量、效益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实践团向五福玛村15名村民发放并协助填写调查问卷,还在村民的带领下前往大豆田、家庭农场,认真记录每一项数据信息,力求为解决农业问题贡献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农科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践行,也是高校赋能地方农业的生动探索,更是青年投身基层治理的有力担当。离开龙沙区时,实践团成员的笔记本上,除了数据和观察记录,还多了许多条农户提出的“技术需求”,这场青春与土地的约定,才刚刚开始。





 
    作者:张家瑞    来源:氮启豆源社会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7-2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