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青芒探活字:华北电力大学实践队瑞安非遗行

八月暑气里,华北电力大学青芒实践队奔赴浙江瑞安。这片承载木活字印刷术活态传承的土地,让队员们从“文化旁观者”成为“技艺体验者”,在一周时间里,于木纹墨香间触摸千年文明的脉搏。

初遇:工作室里的“活字魔法”

踏入毕昇木活字基地老匠人的工作室,樟木香裹挟着墨韵扑面而来。实践的第一站,是木活字全流程体验——拣字时,字盘如“汉字迷宫”,队员们俯身为“字匠”,在横竖撇捺间打捞诗意。“找齐《春晓》的字,像完成汉字版‘密室逃脱’!”队员丁瑞琪笑言,看似轻松的拣字,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秩序的深度理解。排版环节,字模排列需严丝合缝,行列歪斜、字距不均都要返工。“师傅说‘排版如做人,要端端正正’,这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里的规矩。”队员谭茜边调整字模边领悟匠心。印刷时刻,棕刷蘸墨要“像揉面一样匀”,覆上宣纸、掌心轻压……从刷墨到覆纸再到显字,当“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墨字跃然纸上,墨香与青春笑颜完成了第一次共振。

图1.印刷木活字均匀刷墨 

图2.印刷木活字使用鬃刷使墨转印到覆纸上

对话:老匠人掌心的传承温度

本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队走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印刷术代表性传承人王法万老师。与王老师的深入交流,成为实践活动中极具分量的一环,让团队成员对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认知。交流中,王法万老师不仅梳理了木活字印刷术的历史脉络,更直面这项技艺面临的时代挑战:数字化浪潮下,传统木活字的实用空间持续收缩,年轻一代学习意愿不足导致传承断层风险加剧;同时,纯手工制作的高耗时与市场效益之间的失衡,也让技艺的延续面临现实阻力。

面对困境,王老师始终在探索中前行。他向青芒团队介绍了近年来的实践路径:一方面走进校园开设体验课程,以互动式教学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活字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尝试将木活字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文创产品,通过“非遗+文创”模式拓宽应用场景,让古老技艺融入当下生活,并且目前这IP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王法万老师非常自豪地向青芒实践队队员们讲述了自己一个个荣誉与奖项以及这背后对木活字默默无闻的多年坚守。

图3.木活字非遗传承人王法万老师

图4.王法万老师与青芒实践队合影

溯源:展馆里的文明长卷

实践尾声,队员们走进木活字展示馆。活字发展时间轴前,毕昇的智慧、瑞安千年传承的脉络在眼前铺展;展柜里,历代刻刀、字盘、古籍复刻品静静诉说光阴故事;巨型“活字墙”上,汉字如星阵排列,照亮文明流转的轨迹。

望着展柜里的老刻板,队长曹婷婷突然读懂:“木活字不是玻璃展柜里的标本,是中华文明‘活着的心跳’。” 从毕昇发明到瑞安活态传承,队员们在展馆里看见:非遗传承从不是固守过去,而是让古老智慧在数字化时代里生长。

图5.青芒实践队成员在瑞安木活字展览馆

回响:青春掌心的传承火种

返程时,队员们的背包里装着亲手刻的木活字,也装着的。当年轻脚步叩响千年活字的门,他们明白:传承不是复刻历史,是让木纹里的智慧,在数字化时代的掌心重新生长出生命力。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新闻推荐
大学生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