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战略,湖南大学“寻迹苗医黑膏药,非遗薪火泽人间”三下乡团队于8月11日至13日奔赴广西忻城,聚焦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拥有四百余年历史的明氏筋骨通黑膏药制作技艺。
8月11日上午,湖南大学"寻迹苗医黑膏药,非遗薪火泽人间"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广西来宾市忻城县文化馆,正式拉开三下乡活动的序幕。我们团队与对接人朱老师和文化馆黄馆长会面并举行座谈会。座谈会上,双方就本次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进行了深入交流。
朱老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黑膏药,2023年这项传统医药技艺已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提到传承人曾开展了两期免费诊疗活动,为当地群众送医送药。虽然团队成员都是年轻人,但朱老师仍建议大家亲身体验,感受这项传统医药在治疗腰酸腿痛等方面的独特疗效。会后,全体成员在文化馆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重要时刻。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在朱老师和晓玲老师的带领下,团队首先参观了文化馆内珍藏的壮锦。这些精美的壮锦作品展现了壮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独特魅力。壮锦作为壮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其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闻名。
下午,小队在忻城县人民广场分发由队员们精心制作的传单,并向路人介绍明氏苗医黑药膏的历史和疗效。当地的百姓非常热情,向我们咨询药膏的购买方式。
在8月12日,湖南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与朱老师一同前往大塘镇新村,开启了一场探寻明氏苗医筋骨通黑膏药这一非遗文化的之旅。深入大塘镇新村,与第五代传承人明利冰师傅的深度对话,是本次调研的核心价值所在。
明氏苗医筋骨通黑膏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历经五代。其渊源可追溯至元末,相传由宫中流亡太医带出,在明氏宗族草医中流传。
从明师傅的叙述中,团队敏锐捕捉并揭示了技艺传承面临的根本性危机——高度依赖口传心授与实践悟性(如药材投放时序、火候精微感知),导致学习周期漫长、门槛极高,新血难继。传承人明师傅因生计所迫中断学艺、辗转他乡最终回归坚守的曲折人生,正是无数传统技艺在现代化浪潮中生存困境的缩影。团队通过影像进行的“抢救式”记录,重点保存了这些濒危的口述精髓与核心操作细节,更构建了一份关于“坚守”与“断层”的鲜活档案,为后续保护研究提供了关键一手资料。
实践团队还为当地10余户老人送去物资,用实际行动为乡村老人送去关怀,让爱心在乡村传递,也让此次三下乡活动更具温度与意义。
为十余户老人送物资传递温暖,是青年关怀的体现;而“苗医膏药义诊行动”更具深意——免费发放膏药、普及知识、结合现代医学提供咨询,不仅直接服务了村民健康需求,更是一次重要的实地验证:它实证了黑膏药作为效果显著的民间验方,在基层特别是乡村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场景下,具有独特的可及性价值和现实服务能力。
明氏苗医筋骨通黑膏药不仅是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更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期待这一非遗技艺能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也希望有更多人关注非遗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是扩大声量,更是在探索一种文化转译的模式——用当代青年熟悉的话语体系和视觉语言,拆解古老智慧,拉近公众距离,为非遗在数字时代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生存空间,有效激活了社会关注,为活态传承“凿开新窗”。 (通讯员 张晶晶 袁田甜 雍越 张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