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7月19日至7月20日,南京林业大学“美丽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非遗文化传承小分队奔赴南京市文化馆、南京云锦博物馆、秦淮非遗馆,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遗产保护和调研活动。
在南京市文化馆内,一场关于金陵折扇的奇妙之旅徐徐展开。小分队成员们首先聆听了专业老师对金陵折扇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的讲解。讲解结束后,队员们按照步骤认真制作,大家充分发挥创意,将心中对南京的印象、对美的理解通过画笔呈现在扇面上。一把绚烂夺目、熠熠生辉的彩箔折扇便跃然眼前。此次美育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唤醒”之旅。调研中,队员们仔细询问非遗传承人赵大乾关于南京市非遗传承与发展工作经验,以及正在面临的考验和问题,在谈到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联系时,赵大乾表示:“非遗是传统文化瑰宝,人们在发现非遗本身自有的文化魅力以外,还可以将自身生活或社会热点话题与非遗进行结合,创作出更多的具有现代‘记忆’的作品,从而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图为南京市文化馆美育中心非遗讲师赵大乾与队员合影。李志薇供图
踏入南京云锦博物馆,成员们伫立在来自明、清朝代的云锦文物前,久久凝视,深入研究其制造工艺与技术。随后,成员们现场观看了云锦的织造过程。只见织工们熟练地操作着传统织机,手脚并用,一梭一梭地编织着。在织造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有序,一根丝线的走向、一个图案的形成,都凝聚着织工们多年的经验与精湛技艺。
图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场景。张广耀供图
为了更深入了解游客、居民等人对南京非遗文化的认知情况,团队成员通过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向参观游客了解他们对南京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仔细征询相关意见和建议。游客们积极配合,纷纷表达自己对南京非遗文化的看法与感受,为后续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为队员们与游客交流调研的场景。张广耀供图
在秦淮非遗馆,婉转悠扬的白局声如潺潺流水般传入成员们耳中。白局源自于明清织锦工人在织机房哼唱的民间俗曲和江南小调,说方言,唱俚语,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而得名。演员们生动的表演,将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让成员们深深沉醉其中。

图为实践队员们观看南京白局表演的场景。王江泽供图
除了白局,成员们还观摩了精妙绝伦的微型雕刻与秦淮花灯制作工艺。微型雕刻艺人以刀为笔,在微小的材料上精雕细琢,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栩栩如生,展现出非凡的技艺与耐心。而展区内的秦淮花灯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各式花灯悬挂陈列,有的如游龙盘旋,鳞爪分明;有的似凤凰展翅,羽翼华美;还有的像莲花绽放,层层叠叠,每一盏都色彩明艳、造型精巧。这些花灯不仅工艺精湛,更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图为秦淮非遗馆秦淮花灯展厅内的场景。张广耀供图
此次活动不仅让小分队成员近距离领略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激发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责任感。此次活动的顺利举办旨在让非遗从博物馆、古籍中“走出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新的文化消费场景与经济价值,探索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为南京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