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聚焦双碳目标下的老城更新命题
在国家“双碳”战略稳步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城市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核心单元,其更新模式的绿色转型显得尤为迫切。其中,老旧城区的改造工程因其存量巨大、基础薄弱、系统复杂,成为降碳减排行动中的关键节点与难点。如何将顶层的政策设计精准传导至社区的“毛细血管”,寻找到一条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且居民认同的实践路径?这正是南京审计大学“双碳城市工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所致力于解答的核心命题。
历时27天,这支由多学科背景学生组成的团队,以南京市鼓楼区为样本,完成了一次从理论辨析、实地勘测到方案构建的全链条研究。项目不是一次简单的社会观察,而是一场聚焦真问题的深度实践。团队带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障碍是什么“以及“技术集成与居民行为如何有效协同”两大核心疑问,投身于复杂的城市肌理之中。
二、过程实施:三阶段闭环式深度调研
实践过程被严谨地划分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阶段,以此确保调研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一)基线诊断与数据建档(阶段一:准备与基线调研)
团队对接鼓楼区住建部门,获取了改造规划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并未停留在文件学习,而是携带红外热像仪等专业设备,对样本社区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实地检测;同时,通过对物业公司近三年水电燃气消耗数据的爬楼与分析,建立了社区碳排放基线模型。此阶段的工作,为后续所有减碳效益的评估提供了可量化的数据原点。
(二)技术集成与参与式设计(阶段二:深度调研与技术验证)
此阶段是项目从“诊断”走向“开方”的关键一步。团队邀请了来自南京审计大学工程审计学院与南京低碳经济协会的专家,共同举办技术方案工作坊,探讨了光伏一体化屋顶、楼宇智慧能源管理等前沿技术的适用性。实践的亮点在于,团队创新性地组织了“低碳更新方案听证会”。他们运用CAD与广联达软件,将抽象的改造方案转化为三维可视化模型,直观展示给社区居民。在听证会上,团队成员作为技术与居民之间的“翻译者”,细致收集了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对于节能改造、充电桩布局、共享停车系统等方案的真实诉求。这种参与式设计,确保了技术方案的人本温度,有效避免了技术与需求的脱节。
(三)构建可复制的城市更新方案包(阶段三:成果凝练与经验整合)
第三阶段,“成果凝练与价值传播”,团队将前期的所有数据与反馈进行整合分析。最终,在南京老旧城区低碳更新路径的实践中,南京审计大学“双碳城市工程”团队通过三阶段的闭环式深度调研,从政策到社区,探索了技术集成与居民参与的设计。在技术方案工作坊中,团队与专家探讨了前沿技术的适用性,并通过听证会收集居民意见,确保技术方案的人本温度。最终,团队整合了数据与反馈,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的智力成果。
三、深化思考:大学生的知识应用与社会责任
本次实践不仅是知识的应用,更是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深刻反思与重塑。过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扮演着观察者或服务提供者的角色。本次调研确认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当代大学生有能力成为连接政策制定者、技术专家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知识桥梁”与“沟通枢纽”。
我们的专业训练,无论是工程建模、数据分析还是社会调查,都能在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中找到用武之地。我们不再是空洞地“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而是具体地学习了如何将课本上的热工参数,转化为向居民解释“为何更换中空玻璃能节省电费”的通俗语言;我们也不再是抽象地“感受到”跨学科合作的必要,而是在团队协作中亲历了工程技术方案必须融入社会学关怀才能真正落地生根的全过程。
四、持续行动:从实践到学术增量的转化
基于本次实践的收获与思考,团队制定了后续的行动计划。其一,持续追踪样本社区的改造进展,利用已建立的联系,对前期安装的临时能耗监测设备进行长期数据回收,以验证并优化我们构建的能源排测算模型的准确性。其二,将本次实践中开发的“社区低碳行为引导”小程序原型进行深化开发,力求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可供社区推广使用的数字化工具。其三,整理全部调研数据与案例分析,撰写一篇学术论文,为城市更新领域的低碳研究贡献来自青年视角的学术增量。
总而言之,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是一次严谨的学术探索,更是一次深刻的身份体认。它证明了,当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走出校园的“象牙塔”,在服务国家战略、参与社会治理的宏大叙事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发挥独特的作用,并以扎实的行动回应时代的召唤。(徐泓轩,余悦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