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北林“红笺忆史团”:绘红色长卷,传精神薪火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9-15    阅读:

“当指尖划过小程序里的抗战文物介绍,当目光定格在剪辑视频中的香山灯火,我们突然明白,红色历史从不是冰冷的过往,而是需要青年一代用创新方式传递的精神火种。”2025年7月至9月,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红笺忆史团”的12名学子,以“实地研学+数字传播”为路径,在红色地标中探寻初心,在技术创新中讲好故事,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焕发蓬勃生机。

实地学:触摸红色脉搏

7月11日、12日,团队先后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启沉浸式红色研学之旅。

在抗日战争纪念馆,从“九一八事变”展厅的警报声,到“百团大战”展区的作战地图,成员们在2000余件文物前驻足。“看到那封战士写给母亲的家书,纸页泛黄却字字铿锵,‘儿不孝,为国尽忠不能尽孝’的语句,让我们瞬间读懂了‘家国情怀’的重量。”

转战香山革命纪念馆,“进京赶考”的历史场景在眼前铺展:毛泽东同志起草《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书桌、筹备开国大典的文件手稿、中共中央进驻香山的影像资料……“以前只在课本里学‘两个务必’,直到站在双清别墅的庭院里,才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胜利前夕的清醒与担当。”

多元传播:激活红色文化

“指尖上的红色课堂”:小程序上线

8月10日启动小程序开发,9月7日上线。团队发挥专业优势,打造集“线上云览馆”“红色足迹地图”“党史知识问答”于一体的红色宣传小程序。其中,“线上云览馆”精选两大纪念馆50件核心展品,搭配成员解说介绍;“红色足迹地图”标注北京10处红色地标并附攻略;“知识问答”融入研学细节,设置100道趣味题目。目前小程序访问量超200人次,用户反馈“在家也能‘逛’纪念馆,还能学知识”。

“笔端下的历史回响”:公众号发声

自7月起,团队在公众号陆续发布《北林“红笺忆史团”出发!用代码和镜头把红色故事讲给你听》《探寻红色印记,感悟香山革命精神》《红笺忆史・烽火印记:抗日战争的时长与精神传承》等原创推文,以青年视角解读红色历史,累计阅读量超1500次,多篇内容引发读者“云研学”共鸣。

“镜头里的精神传承”:视频引发共鸣

团队整合研学素材,剪辑完成1部主题宣传视频《青春向党・红色足迹》。视频以成员视角串联两大纪念馆实践历程,穿插历史画面,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布后,累计播放量超1000次,成为不少师生了解红色实践的窗口。

“视觉中的精神符号”:海报传递力量

围绕“伟大抗战精神”“香山赶考精神”,团队设计8套电子海报。《山河不屈》系列以抗战武器、旗帜为元素,展现民族气节;《赶考之路》系列以香山场景为背景,传递青年担当。海报在校园、社区及线上渠道扩散,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视觉名片”。

成长回响:淬炼青春底色

“这次实践,我们既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学习者’。”团队负责人表示,从纪念馆研学的思想触动,到小程序开发的技术攻坚,再到推文创作的文字打磨,成员们实现了“思想+能力+情怀”的三重成长。

思想上,红色信仰更加坚定。大家说,“以前觉得‘爱国’很抽象,现在明白,传承红色故事、做好专业学习,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爱国方式。”

能力上,专业与综合素养双提升。技术岗成员从“代码新手”成长为小程序功能模块设计者;设计岗成员将艺术审美与红色主题融合,完成海报创作;成员为访谈纪念馆工作人员突破胆怯,沟通能力显著进步。

社会影响上,实践成果收获认可。社区居民通过小程序“云逛”纪念馆后,主动建议“增加老北京红色故事板块”;学校辅导员评价“团队用青年语言讲红色故事,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新范式”。截至9月,团队系列作品总覆盖超3000人次,真正让红色文化“走出纪念馆,走进大众心”。

薪火续航: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结束不是终点,而是红色传播的新起点。”团队负责人介绍,团队已规划后续行动:持续更新小程序,新增“红色故事音频”“线上打卡”功能;将海报制作成纸质版捐赠中小学,助力校园红色教育;整理素材编写《青春视角下的红色记忆》手册,分享给更多实践团队。

指导教师点评:“‘红笺忆史团’把专业技能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既创新了文化传播形式,又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希望他们继续以青春之力,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更多时代活力。”

从纪念馆的历史现场,到小程序的数字空间;从公众号的文字叙事,到视频里的影像记忆,“红笺忆史团”以青春为舟、以创新为帆,在红色文化传播的航道上留下了属于北林青年的鲜明印记。未来,他们将继续以“红笺”为笔,书写更多红色传承的青春答卷。(来源:北京林业大学 红笺忆史团)

 

大学生新闻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大学生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