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口镇,深藏于浙西南连绵群山之中,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留下了包括粟裕将军指挥部旧址、月光山战斗遗址、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在内的30余处珍贵红色遗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使之在历史上成为重要的战略支点。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正是“桥见星火”实践团此行的探索核心。
寻根·星火初燃照山乡
7月15日,绍兴文理学院“桥见星火”实践团抵达王村口镇桥西村。实践团首先在桥西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深入座谈。村支书详细介绍了桥西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的现状:游客数量虽有增长,但季节性明显;红色遗迹保护良好,但活化利用和深度解说尚有提升空间;村民参与旅游服务积极性高,但缺乏统一培训和特色产品开发。实践团认真记录了村庄发展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如何将红色历史资源有效转化为促进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为后续针对性调研定下了基调。
图 1 实践团与村书记会谈
探源·赤潮奔涌研学路
实践团重点考察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研学基地。团队成员系统参观了基地展陈,通过大量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实物,如红军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复制品以及场景复原,如1942年遂昌民众成功营救美军飞行员的跑道和飞机模型,深入了解浙西南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在研学课程设计方面,实践团与基地负责人交流,探讨了当前面向青少年开展的红色研学活动形式、内容以及参与度和反馈情况,特别关注如何提升研学的互动性、体验感和思想深度,避免流于形式。
图 2 实践团于浙西南研学基地大门合影
图 3 实践团于1935文旅街区
图 4 文旅街区商铺
铸魂·烽火长明映丰碑
实践团实地走访了王村口镇内多处核心革命遗址与历史建筑。在蔡相庙(曾为苏维埃政府驻地)、宏济桥(红军重要活动场所)和天后宫,成员们仔细观察了建筑保护状况、展陈布置,并用影像记录细节。他们特别留意游客在参观时的驻足点和互动情况,了解哪些历史细节更能引发共鸣。
月光山公园是此行重要一站。公园内环境清幽,粟裕将军骨灰敬撒处纪念碑庄严肃穆,成为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公园步道上象征红军足迹的草鞋印记设计,引发了实践团对如何运用具象符号增强历史感知度的思考。
实践团最后一站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馆内陈列丰富,从泛黄的作战地图、磨损的草鞋到记录历史瞬间的老照片,每一件文物都无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团队成员重点研究了纪念馆的叙事逻辑、展陈技术运用以及观众导览服务,思考大型纪念馆如何与分散的遗址点形成互补、联动的展示体系。
图 5 月光山公园
薪火永续·山河作答
归程车辙碾过暮色,视野中的桥西村逐渐模糊。文化站会议室里,已签的合作文件静待新篇章。这座将红色基因刻进青砖灰瓦的小镇,正在文旅融合考卷上,用最本真的烟火气书写答案。当非遗竹编遇上红色丝带,当艾草清香混着革命故事,王村口正以山河为纸,续写新时代的红色传奇。(撰稿者:黄如奕、蔡超萍、厉诗诗、赵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