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今天,物流行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纽带,其“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的便利性与社会经济的活力。为响应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号召,推动智慧交通体系在基层的落地,2025年寒假期间,山东烟台籍学子王兴骏积极参与了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该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注入青春力量。王兴骏选择在烟台市埠岚社区快递网点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调研,希望通过近距离观察社区物流运作模式,探索交通运输行业在基层服务中的创新路径,为智慧交通的普惠化发展积累实践经验。
埠岚社区是烟台市典型的老旧小区,居民以老年人和年轻上班族为主,快递需求量大且配送场景复杂。实践首日,王兴骏跟随网点负责人熟悉工作流程。清晨六点,满载包裹的快递车辆抵达网点,他与工作人员迅速投入分拣工作。面对堆积如山的快递,王兴骏发现,看似简单的分拣环节实则暗含科学逻辑:包裹需按楼栋、楼层和配送优先级分类,同时需兼顾易碎品、生鲜等特殊件的单独处理。为提高效率,他主动学习使用智能分拣系统,通过扫描条形码快速获取包裹信息,并结合人工核对,大幅降低了错分率。
在收件环节,王兴骏深刻体会到服务细节的重要性。一位老人因视力不佳无法填写快递单,他耐心协助核对地址,并建议网点增设大字版填单模板;面对年轻居民对“隐私面单”的需求,他主动推广电子面单服务,帮助用户隐藏个人信息。此外,他还参与了异常包裹的处理工作。例如,一箱生鲜因运输延误导致部分腐坏,王兴骏第一时间联系发件方协调赔偿,并建议网点引入冷链监控设备,通过实时温控数据追踪提升生鲜配送可靠性。
洞察行业痛点,探索智慧化解决方案
通过实践,王兴骏发现,社区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快递柜覆盖率低,人工配送成本高;其次,高峰期包裹量激增,传统分拣方式效率不足;此外,居民对配送时效和服务质量的期待不断提升,倒逼物流行业转型升级。
对此,王兴骏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优化建议:
1.推广智能终端设备:在社区增设智能快递柜与无人配送车接驳点,利用人脸识别和动态密码技术提升取件便捷性与安全性;
2.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快递公司、社区物业与居民需求数据,通过算法优化配送路线,减少重复运输;
3.引入绿色物流理念:鼓励电动三轮车替代燃油车辆,并试点太阳能充电桩,降低碳排放。
他特别关注到,国内部分城市已试点“无人机+快递柜”配送模式。例如,杭州某社区通过无人机跨江配送,将偏远区域的送达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这一案例让他坚信,技术创新是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核心驱动力。
三天的实践让王兴骏对交通运输行业有了全新认知。社区快递网点不仅是包裹的中转站,更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民生枢纽”。在协助运输快递时,他亲身体验到一线工作者的艰辛——寒冬中奔波的身影、反复爬楼的疲惫、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这些都让他深刻体会到基层劳动者的敬业精神。
与此同时,他也看到智慧交通的广阔前景。例如,某快递企业已在烟台试点AI智能分拣机器人,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3倍以上;区块链技术被用于包裹溯源,大幅减少丢件纠纷。这些实践案例让他意识到,交通运输专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宏观规划,更在于通过技术赋能解决微观痛点。
展望未来:以实践为基,以创新为翼
此次实践活动为王兴骏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方向。返校后,他计划深入学习物流优化算法与智慧交通系统设计,并参与学院“社区微循环物流”课题研究。他希望通过建模分析社区配送网络,提出低成本、高适应性的解决方案。此外,他还将发起“大学生智慧交通创新营”,联合跨专业团队开发社区物流小程序,集成实时配送追踪、智能寄存预约等功能,助力居民享受“一键式”服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兴骏的实践经历印证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坚信,交通运输行业的未来属于既能扎根基层、又能拥抱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新时代青年,他愿以专业知识为笔,以实践热忱为墨,在智慧交通的蓝图中书写属于交通人的奋进篇章。
王兴骏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2024级交通运输类二班
山东 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