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我院“湖光声景中的健康密码”实践团队转战武汉市解放公园,开启对城市中心“绿肺”的视听环境调研。作为市民日常休闲的核心空间,解放公园的声景特点与东湖绿道呈现显著差异——其噪声分布更贴近市民高频活动规律,而林荫步道的天然隔音效果成为亮点,为城市微环境优化提供了“日常样本”。

王靖程使用仪器 梁育焜摄
位于武汉市中心的解放公园,与东湖绿道的“景区游览属性”不同,它是周边数十万居民晨练、遛娃、社交的“生活客厅”,日均接待市民量超万人次,其视听环境直接关联市民日常健康体验。在“武汉市建设公园城市”的背景下,这里的调研更聚焦“如何让城市绿空间真正服务于市民日常健康”,这与东湖绿道“提升游客游览品质”的方向形成互补。

问卷调查与感受询问1 林睿萱摄
当日核心工作仍为客观环境监测,但监测数据揭示了“日常休闲空间”的独特声景规律:
入口广场因早晚高峰的人流集散,成为“动态噪声源”——交谈声、儿童嬉戏声与广播通知叠加,多位市民反馈“早晚接送孩子时稍显嘈杂”,但这一区域的噪声随人流高峰褪去会快速回落,呈现“时段性波动”特点,区别于东湖绿道磨山广场受持续交通影响的噪声;健身活动区则是“持续性噪声热点”,广场舞、乐器演奏、太极口令等声音集中,一位常年在此练太极的阿姨笑称“热闹才有人气,但有时乐器声太近会互相干扰”,反映出市民对“活动空间分区”的潜在需求;与东湖绿道的树木带隔音效果不同,解放公园的林荫步道因“多层植被覆盖+地形微起伏”,形成了“天然静音舱”——监测显示其噪声值比周边低8-10分贝,一位散步的老人说“这里说话都不用大声,适合歇脚”,成为市民公认的“静心角落“;中心湖区则呈现“自然声主导”的和谐状态,水声、鸟鸣与远处的轻柔音乐融合,超八成路过的市民会在此驻足片刻,体现了“城市中心自然声景的疗愈力”。

问卷调查与感受询问2 梁育焜摄
团队成员发现,相较于东湖绿道“游客体验导向”的声景需求,解放公园的市民更在意“日常活动与安静空间的平衡”。接下来,团队准备铺开的问卷,将不再是景区里的"体验打分表",而是专为社区公园量身定制的"生活平衡尺"。那些印在纸上的问题,实则是想叩问这片绿地上的寻常日子:当老街坊们在石桌上摆开棋盘时,他们需要的"安静"是彻底的寂静,还是不被高声喧哗惊扰的专注?当放学的孩子奔过草坪时,他们的笑声该如何与长椅上读报老人的沉默达成默契?
这份调研要做的,或许正是在水泥森林的缝隙里,寻找一种属于市井的声景伦理——让锅碗瓢盆的琐碎与花鸟虫鱼的恬淡,在社区公园这个"城市客厅"里,各自找到舒服的位置。
文字:白靖、陆珍齐、谢欣
图片:梁育焜、林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