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实践团发布天池能源将二矿实践报告 以真知灼见诠释能源报国初心
近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露天采矿班“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正式发布赴新疆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将二矿社会实践报告。这份凝结着团队一周一线调研成果的报告,不仅系统梳理了露天采矿行业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更以青年视角诠释了“能源报国”的实践路径,成为实践团践行“扎根能源一线、服务国家战略”理念的生动注脚。
此次实践报告以“智能化转型中的露天采矿:现状、挑战与青年担当”为核心主题,分为“产业认知篇”“技术研学篇”“使命思考篇”三个部分,全面呈现团队在将二矿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在“产业认知篇”中,报告通过分析将二矿的资源储备、开采规模及“绿色矿山、智能矿山”建设成果,结合国家能源战略背景,阐述了露天采矿在保障能源安全中的关键作用。数据显示,将二矿通过智能化改造,开采效率提升30%,吨煤能耗下降15%,这些鲜活案例让“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采矿理念变得可触可感。
“技术研学篇”则聚焦实践中的核心收获。报告详细记录了团队在采场一线学习的穿孔爆破参数设计、无人驾驶自卸车集群调度、边坡稳定性动态监测等关键技术,特别整理了与企业工程师探讨的“极端天气下设备协同作业方案”“排土场生态修复植被选型”等实操问题。实践团成员、2022级露天采矿班学生王浩在报告中写道:“课本里的‘剥采比优化’‘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现场变成了‘如何通过调整炮孔间距减少对边坡的影响’这样具体的技术决策,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让我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入了。”
最引人关注的是“使命思考篇”。报告收录了团队与企业青年技术骨干的座谈实录,其中“能源报国不是口号,是解决真问题”的观点被多次提及。实践团成员在报告中反思:“当听到工程师讲述为攻克冻土区开采难题,在零下30度的矿场连续试验三个月的经历,我们突然明白,‘北疆青锋’的‘锋’,既指专业技术的锋芒,更指担当奉献的风骨。”报告还提出了“青年能源人成长三问”——如何让课本知识对接行业需求?如何在技术创新中践行绿色理念?如何将个人发展融入能源强国建设?引发了校内师生的广泛共鸣。
实践团指导教师李教授表示,这份实践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专业知识,更在于让学生通过调研思考“学什么、为谁学”的根本问题。“‘北疆青锋,能源报国’不是一句标签,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能源行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命脉,青年一代必须以过硬本领扛起这份责任。”
据了解,该实践报告已在西安科技大学校内平台发布,后续将通过“实践分享会”“调研成果展”等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西部能源企业的发展现状。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将以这份报告为新起点,继续深耕专业知识,关注行业痛点,努力成长为能为能源行业解决实际问题的“青锋力量”,让青春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 问诊天鹅湖水质,献策长鑫渔业
- 2025年7月6日,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鱼跃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正式启程,奔赴阿拉尔市十六团场长鑫渔
- 07-09 关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