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广州华商学院“红旅荔行”实践队在石滩镇塘口村开展口述史采集活动,队员们与当地老党员深入交流,听他们讲述当年肩挑增江、手刨梯田的热血青春故事。此次活动旨在通过采集老党员的奋斗经历,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红旅荔行”实践队队员与老党员交流现场。“红旅荔行”全体成员供图
一、一场跨越76年的对话
“党员先上!没有机械,肩膀就是吊车!”76岁老党员刘的清指着窗外的增江,声音洪亮。7月8日,广州华商学院“红旅荔行”实践队的00后党员们,围坐在塘口村老党员家中的荔枝木茶几旁,记录下这些从未出现在课本中的“塘口记忆”。泛黄的相册、磨亮的党徽、铿锵的乡音,将青年们瞬间拉回那个肩挑手扛、开荒辟土的激情年代。这不仅是口述史采集,更是一次关于“初心”与“奋斗”的鲜活传承。
二、人物志·塘口村的“脊梁”
01肩膀就是吊车的“基建先锋”
图为老党员刘的清同志。“红旅荔行”全体成员供图
刘的清,1949年出生于石滩镇塘口村,1993年11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来扎根基层,推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刘的清向队员们讲述,穿村而过的增江不仅滋养着两岸土地,更沉淀着塘口村人代代奋斗的故事。没有重型机械,他和村民们便肩挑手扛,“党员先上”的信念支撑着大家。
“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没人退缩,大家心里都想着把家乡建设好。”刘的清说。
图为刘的清向实践队队员讲述过往经历。“红旅荔行”全体成员供图
02手刨乱石岗的“开荒牛”
图为老党员刘伙成同志。“红旅荔行”全体成员供图
刘伙成,1949年出生于石滩镇塘口村,1973年7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扎根乡土五十载,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老黄牛”。
几十年前,这里还是荒草丛生的乱石岗。刘伙成回忆:
“当时没机械,全靠一镢头一筐土、肩扛手刨开垦梯田。党员带头与乡亲们同吃同住、苦干实干,春播秋收时互帮互助。后来党的好政策让家乡越来越好,泥泞路变成水泥路,田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作为老党员,亲眼看着家乡从破旧到兴旺,打心底里感恩党、感恩国家。”
当刘的清布满沟壑的手拂过增江堤岸的青石,当刘伙成从木箱中捧出锈迹斑斑的开荒镢——塘口村的奋斗史诗便不再尘封于记忆。两代共产党员的手在荔枝木茶几上交叠,76载光阴在“党员先上”的呐喊声中轰然共鸣。这镢头刨开的何止荒岗?是塘口人“向石要田”的壮志;这肩膀扛起的岂止砂石?是共产党人“为民开路”的脊梁!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老党员合影。“红旅荔行”全体成员供图
三、00后党员的“初心笔记”
01陈敬斌
图为陈敬斌分享自己的感悟。“红旅荔行”全体成员 供图
“老党员们一辈子对党忠诚,对事业认真,对老百姓有情有义,这种精神让我特别佩服。我也是一名大学生党员,平时学习上遇到困难,有时候会想偷懒,但想想老党员们那种坚持到底的精神,我就觉得应该要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诚诚恳恳做人,也为党和人民实实在在做事。”
02曾璐
图为曾璐在活动现场。“红旅荔行”全体成员供图
曾璐表示,听老党员讲过往,内心深受触动:
“他们青春时践行誓言,苦日子里坚守信念,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那磨亮的党徽和‘永不褪色’的承诺,让我懂了‘初心’。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要上课专注,课后多钻研专业题;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帮社区老人做些事;生活中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
03徐航
图为徐航记录自己的感受。“红旅荔行”全体成员供图
徐航认为,这些老党员用朴实的语言告诉大家,初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的每一件小事中:
“他们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作为学生党员是否真正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在任何条件下都坚守信念的精神品质,我们更应该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服务同学中践行初心使命。”
增江的水,流淌着塘口人代代的奋斗;塘口的荔枝,浸润着汗水与信仰的甘甜。老党员的故事,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照亮乡村振兴前路的火炬。“红旅荔行”的青年党员们,正将这些滚烫的“初心密码”解码、转化。当00后的智慧遇见“开荒牛”的精神,塘口的未来,必将如盛夏的荔枝林般,硕果累累,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