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精神,积极响应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号召,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齐风鲁艺·智创非遗”实践团奔赴济南、枣庄、潍坊等地,以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工艺体验等形式,探寻非遗技艺传承保护与文创赋能之路,让青春力量融入非遗“活态传承” 。
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坐拥趵突泉、大明湖等人文胜景,也留存济南战役等红色印记,文化底蕴与革命精神交织。实践团聚焦“非遗传承与红色基因活化”,走访烙画工作室、非遗糕点企业、校园剪纸课堂、乡村葫芦雕刻地,挖掘党史故事与非遗脉络,以青春实践让文化传承“活”起来 。
7月10日,实践团首站拜访烙画非遗传承人孙希才。这位退伍军人出身的艺术家,现场演示选材、线描、烙制全流程。面对现代多元娱乐冲击下的传承困境,孙希才提出 “烙画课堂进校园 + 融合现代审美” 创新计划,期望推动传统技艺走向更广阔舞台。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烙画制作,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中 “守艺” 与 “创新” 需并驾齐驱,传统技艺既要守住 “根”,也要接上时代的 “气” 。
走进吉庆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第五代传承人韩路军展示传统糕点制作秘方。交流中,团队围绕产品包装升级、线上营销推广、年轻化口味改良等议题深入研讨。这种 “老字号 + 新思路” 的实践,为食品类非遗打破传承壁垒、实现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让传统美味在新时代 “圈粉” 更多年轻人 。
在平安初级中学,长清剪纸第五代传承人王鑫带来生动非遗课堂。通过 “折纸 - 画稿 - 镂刻” 全流程演示,成员们领略 “一纸千年” 的文化魅力。针对剪纸技艺传承人断层问题,团队与校方探讨建立 “非遗社团” 开展日常教学、打造 “数字传承工坊” 留存技艺数据等创新方案,以青春创意为传统技艺传承注入活力,让剪纸艺术在校园沃土中 “生根发芽” 。
调研长清区文昌街道潘庄村葫芦雕刻技艺,实践团了解选材、打磨、精雕细刻全过程,并与传承人交流。挖掘到传统工艺可与乡村旅游结合开发特色文创、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等契合点,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保护与发展,找到 “传统 + 产业” 融合的新路径,让小小葫芦成为带动村民增收、传承文化记忆的 “金疙瘩” 。
枣庄市,因煤兴城,有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等红色记忆,工矿遗产与红色底蕴交融。实践团循着“非遗保护与红色传承互促”主线,走访枣庄泥塑传承地、市文化馆,探寻泥塑守艺坚守,梳理鲁南布艺、伏里土陶等非遗发展,让红色基因与非遗传承在新时代焕彩 。
7月16日,实践团走进省级非遗枣庄泥塑传承地,拜访第六代传承人刘进潮。他完整展示从选泥、塑形到烧制、上色的工艺流程,感慨 “枣庄泥塑是老祖宗传下的宝贝,再苦再难也要传承下去” 。实践团近距离观察、交流,深刻理解枣庄泥塑传承脉络,更体会到非遗传承需在坚守匠人精神的基础上,思考创新发展,让古老泥塑 “讲好新时代故事” 。
在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非遗传习所——伏里土陶甘信祥工坊,实践团开启非遗传承探寻之旅。甘信祥展示黄黏土晒、揉、塑、烧古法工序,谈及传承,他以融入几何新纹的作品为例,指出“老手艺接上时代气,需留古朴、添创新” 。实践团体验制陶,深知伏里土陶传承,要守古法技艺之根,注入创新巧思,方能让千年手艺永续流传 。
走进枣庄市文化馆,鲁南布艺、伏里土陶、柳琴戏等代表性非遗展品有序陈列,通过实物与图文结合,清晰呈现当地非遗发展脉络。成员赵华鑫表示,此次调研直观感受非遗传承中 “坚守传统” 与 “创新发展” 的辩证关系,为后续结合专业助力非遗数字化传播,积累了一手素材,让团队明白守护非遗既要留住 “根”,也要跟上时代步伐 “开新花” 。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以“世界风筝都”闻名,是胶东、鲁中、渤海革命根据地枢纽,风筝文化与红色基因交织。实践团紧扣“非遗创新 + 红色传承”,走访潍坊风筝、木版年画传承地,聆听非遗人坚守故事,见证老手艺借文创“出圈”,让红色精神借民俗载体传扬,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
7月19日,实践团首站到访潍坊风筝传承地,拜访 “杨氏风筝” 第十六代传人杨红卫。她热情讲述潍坊风筝种类,从造型独特的沙燕风筝到气势恢宏的龙头蜈蚣风筝,详解每种风筝的寓意与制作工艺。同时分享国际交流经历,潍坊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使者,飞向世界各地,让更多人感受中国非遗魅力。她强调 “质量是风筝的生命,飞不起来不能算风筝” ,这份对技艺的坚守和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深深触动实践团成员,明白非遗传承需以 “匠心” 铸 “品质” ,才能走得更远 。
在杨家埠村年画店 “和兴永”,实践团见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乃东。他介绍木版年画制作讲究,选用梨木保证质地坚硬细腻,让线条刻画精准流畅、保存长久。交流中得知,如今众多大公司慕名而来,定制木版年画开发文创产品、融入品牌设计,老手艺迎来新机遇。杨乃东欣慰的话语,让成员看到老技艺 “走出深巷、走进生活” 的希望,明白非遗传承可借助现代文创、品牌合作,焕发全新活力 。
本次“齐风鲁艺·智创非遗”实践,团队以青春之姿深耕非遗沃土,从济南到枣庄、潍坊,探寻技艺传承密码;更联动红色宣讲,让专业知识与红色精神交融,化作服务社会的温度。成员们以史料为基、乡情为脉,把非遗保护理念种进乡村作坊,将红色故事送入革命场馆,让“流动传承课堂”在基层引发共鸣,既深化专业认知,也见证传承力量的澎湃。
实践中,团队在济南解码烙画、糕点、剪纸、葫芦雕刻的传承新径,在枣庄触摸泥塑、非遗馆的守艺坚守,在潍坊探寻风筝、年画的创新突围,更借学子宣讲队,于多地红色场馆、社区讲台,串联党史与非遗传承脉络,让红色基因赋能非遗发展,让非遗故事厚植家国情怀。
校地联动方面,团队以实践为桥,推动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基地共建,融合学院专业优势与地方文化需求,将非遗资源、红色底蕴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创新动能,为后续传承筑牢平台。
成果上,实践足迹遍访多地,非遗调研与红色宣讲并行,引发广泛关注。团队用镜头记录技艺温度,用文字讲述传承故事,展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风貌,让非遗传承与红色基因传播在青春实践中熠熠生辉。
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实践,完善“非遗 + 红色”传承机制,让专业所长与青春力量,在守护文化根脉、传播红色精神中深度融合,为非遗“活态传承”、红色基因永续发展,注入更强劲的青春动能,续写“齐风鲁艺”与红色传承交织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