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机制,2025年7月28日至8月1日,“乡聚合力实践团”赴广西隆安县那桐镇那重村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资料收集,挖掘乡村志愿服务的“造血”密码,以青年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学术智慧与实践活力。
扎根田野:倾听多元声音,解码内生动力
调研期间,团队先后走访那重村村委会、社工站及村民家中,与村支书、老党员、村民代表及本地志愿者进行访谈。村支书详细介绍了那重村“政府—社工—志愿者”三元主体如何通过协同生产机制,推动志愿服务从外部输入驱动向内生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我们通过‘积分制’调动村民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让公益服务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团队成员白天顶着烈日走村入户,夜晚整理访谈记录至深夜。团队队长感慨道:“在田间地头,我们真正理解了‘合作生产’的含义——只有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志愿服务才能可持续。”调研中,团队还收集了村规民约、志愿服务台账等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挺膺担当: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
此次调研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团队成员在参与村民插秧志愿活动后写道:“弯腰劳作才懂得‘粒粒皆辛苦’,而村民们自发组织的互帮互助,正是志愿服务内生动力的鲜活样本。”调研期间,队员们主动协助村委整理图书室、开展儿童暑期夏令营活动,用点滴行动践行青年责任。
那重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对团队给予高度评价:“大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走,他们的调研既接地气又有深度,为我们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学术赋能:为乡村治理创新提供青年方案
本次调研标志着课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发现,那重村通过“资源激活—服务共创—制度创新”三重机制,实现了志愿服务从外部输入到内部生长的转变。
据悉,团队下一步将结合调研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并计划持续跟踪志愿服务长效化发展。正如团队成员们所说:“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无数人脚沾泥土的奋斗。我们愿做一粒种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此次调研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担当,也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贡献了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扎实的研究和热忱的实践,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