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2025暑期“法治中国青春行”丨探索低空治理,护航科技物流—— 长空万里小分队无人机物流规制路径调研纪实

暑假期间,本团队聚焦低空经济浪潮下无人机物流的法律规制难题,围绕无人机物流侵权责任认定、救济机制完善及监管体系构建展开实地调研。团队先后走访湖北观筑律师事务所、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近距离走访深圳美团无人机派送点,观看无人机物流派送的过程。并通过专项访谈与问卷调研,为破解无人机物流规制困境探寻法治路径。
调研纪实:法治视角下的低空探索
团队首站走进湖北观筑律师事务所,与深耕侵权法律实务的雷律师深入交流。从无人机坠机致损的赔偿标准,到隐私侵权中的举证难题,律师结合实操案例拆解现行法律在新型侵权场景中的适配性不足,尤其提到“自动化飞行责任划分”与“跨区域监管盲区”等痛点,为团队提供了鲜活的实务视角。

图一团队成员走访湖北观筑律师事务所
 
随后,团队探访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从司法裁判视角观察无人机物流纠纷的审理难点。刘法官结合典型案例指出,多方主体责任交织、技术证据认定复杂是此类案件的核心挑战,“同案不同判”现象折射出统一裁判标准的迫切性。

图二团队成员与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座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周律师围绕深圳低空经济立法实践展开解读。作为我国首部低空经济促进法的诞生地,深圳在无人机适航标准、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探索,为团队提供了“地方立法先行”的参考样本,但其“原则性条款多、实操细则少”的局限也引发深入思考。

图三团队成员在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调研
 
最后,团队来到深圳数个美团无人机派送点,实地观察物流无人机的派送的操作流程。从航线的规划,到“最后一公里”配送中的隐私保护措施,让团队对“技术创新与法律规制的平衡”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图四为团队成员在深圳美团无人机派送点调研实拍
对话现场:多方视角下的规制焦点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的深度访谈中,周律师围绕无人机物流规制的核心问题展开剖析,访谈要点集中在三个维度:
责任主体的多元边界
无人机物流涉及制造商、运营商、操作员、技术服务商等多方主体,责任划分常陷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困境。实践中需结合风险控制能力与利益获取程度综合判定,建议通过立法明确“多方连带责任+内部追偿”机制。
归责原则的场景适配
传统侵权归责原则难以覆盖无人机物流的复杂场景:人为操作失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高自动化飞行因风险隐蔽性强可适用无过错责任,产品缺陷侵权则需结合过错推定。深圳试点中探索的分层归责模式,为平衡企业创新与受害人保护提供了思路。
举证规则的创新突破
“证据在企业手中,受害人举证难”是普遍痛点。建议对设备故障、数据泄露等高风险场景引入“举证责任倒置”,由运营方证明无过错;同时建立第三方飞行数据存证平台,强制企业留存关键信息至少6个月,破解“证据湮灭”难题。
规制新路径:问题剖析与优化方向
综合多方调研信息,团队梳理出无人机物流规制的核心问题:法律体系滞后性显著,高位阶立法缺失;责任认定模糊,多方主体权责不清;救济机制不畅,举证与赔偿标准缺位;监管协同不足,跨区域执法存在壁垒。
针对上述问题,团队探索优化路径如下:
立法层面:构建分层法律体系
在《民用航空法》中增设低空物流专章,提升立法位阶;参考深圳经验,推动地方出台配套细则,明确侵权赔偿、数据保护等实操标准,形成“国家立法+地方细则”的规制框架。
责任层面:细化主体权责划分
建立“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的多元责任体系,结合自动化程度界定算法开发者、运营商的责任比例;引入“责任保险强制化”制度,覆盖人身、财产、隐私等侵权风险,分散企业赔偿压力。
监管层面:打造协同治理机制
依托“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UOM)”,实现跨区域飞行数据共享;统一设备标准与操作资质,对“黑飞”“超载飞行”等违规行为建立全国联动处罚机制,强化“技术防控+行政监管”双保障。
 
结语
从律师事务所的实务探讨,到法院的裁判思路梳理,再到企业一线的运营观察,此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无人机物流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力量的保驾护航。
低空经济的蓝海既需要技术创新的“翅膀”,更需要法律规制的“导航”。唯有凝聚立法、司法、企业、公众等多方合力,才能让无人机物流在法治轨道上释放动能,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长空万里小分队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社会实践报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