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青年深入体悟大运河文化江苏段所蕴含的民族智慧与共同记忆,2025年6月29日至7月18日,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运河同‘环’,团结共‘境’”中华文化传承团,沿运河两岸跨越镇江、常州、苏州、徐州、宿迁、扬州六市,以水为脉,系统考察并探索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培育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水巷藏珍:商贸枢纽中的文明交融印记
实践团循明清商船航迹,从苏州七里山塘晋商砖雕与闽南彩绘并存的会馆建筑,到泗阳妈祖文化遗存,深入剖析运河商贸历史中的多民族互动融合。团队重点调研山西会馆、岭南会馆等明清商贸遗存。队员杨徐航在考察中指出:“晋商砖雕中融入闽南彩绘的柔美线条,是不同地域商帮以运河为纽带开展的审美对话与文化互鉴。”队员谢琳通过查阅《山塘志略》发现,其中所载“清代回族商人经营丝绸、满族文士题咏运河”等史实,生动印证了运河“因商兴市、因市聚民”的开放传统与民族共生机理。
在泗阳运河故道,一方记载“闽舶泊泗,虔祀天后,回汉共襄香火”的清代碑刻,令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运河文化超越地域与民族界限的包容力。队员徐鹏谈道:“内陆妈祖庙本就是奇迹,回汉共祭的记载更说明运河早已打破地域与族群的边界。”
二、匠心筑梦:非遗技艺中的民族共荣密码
在非遗活态传承与博物馆陈列的交汇中,实践团捕捉到民族技艺深度融合的鲜活案例。在泗阳云渡村,桃雕传承人云先生向团队展示了融合汉族缠枝莲纹与回族几何纹的“回汉连枝”桃雕作品,并解释道:“这类纹饰不仅寓意民族团结,其雕刻技法也吸收满族鞍具的刚劲与楚地蟠龙的灵动,曾是漕运水手随身携带的护身符。”队员在体验桃雕制作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每一刀背后所承载的多民族工艺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非遗“云渡桃雕”的制作过程。通讯员 徐鹏 摄
在苏州博物馆,一件秘色瓷莲花盏引发了团队对古代跨国技术与贸易合作的思考。讲解员指出:“瓷器中采用的波斯钴料由粟特商队经运河输入,而烧制技术则源自北迁的邢窑工匠。”队员周浩认识到:“一件瓷器就是一条跨国产业链,更是一幅民族协作的生动画卷。”
图为苏州博物馆藏品秘色瓷莲花盏。谢琳摄
三、河工共济:治水智慧中的民族协作传承
从清代靳辅治河中的多民族工匠协作,到当前运河治理中的跨区域、多部门联动,实践团深入挖掘了运河共同治理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智慧。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团队结合虚拟治河沙盘,与馆方专家开展了深入研讨。讲解员介绍道:“回族在夯土版筑技术上具有深厚传统,而汉族则在水利工程规划与分流技术方面贡献卓著。”队员陆徐天健补充说:“以‘束水攻沙’为代表的分流技术,通过科学调控水流与河势,有效维护了运河河道稳定与航运畅通。”
团队负责人吴咏泽通过模拟演示进一步阐释:“当回族的‘连环夯’夯土技术与汉族的‘束水攻沙’法相结合,堤防稳固率显著提升,溃堤风险降低约七成。”队员朱锴畅总结道:“大运河堤坝的每一寸夯土、每一处闸口,都是各民族智慧与协作的结晶。虚拟沙盘中的每一次模拟成功,都是运河治理中民族共济传统的当代回响。”
图为“运河同‘环’,团结共‘境’”中华文化传承团合照。陈曹鎏 摄
实践团指导老师陈曹鎏在总结中表示,团队将进一步系统整理调研材料,将成果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持续引导青年学生深入文化遗产现场,感知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与实践伟力,让千年运河之水不断浇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苗。
团队名称: “运河同‘环’,团结共‘境’”中华文化传承团
所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 陈曹鎏
团队成员:
吴咏泽(队长)、徐鹏、杨徐航、谢琳、周浩、陆徐天健、朱锴畅
通讯员: 徐鹏、吴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