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工大学的校园里,从南湖到余家头,从课堂签到到食堂扫码,网络构成了莘莘学子学习与生活的无形脉络。作为一所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学子们对技术的拥抱更为紧密。然而,在这座“数字象牙塔”内,技术与便利的阴影之下,信息安全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一项由作为这项调查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我们既是观察者,更是责任主体。本次调研对我们武理大学子而言,不仅是一次社会调查实践,更是一面审视自我的镜子。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将理工生特有的严谨逻辑从实验室延伸至数字生活。我们倡议:从管理好一个密码、警惕一个链接、清理一张照片这些微行动开始,在日常中培养“数字洁癖”。在课程小组、学生组织和宿舍内部,形成互相提醒、共筑防线的安全文化。希望这份来自同学身边的调查,能唤起更多人的共识与行动,让我们共同将校园网络环境,不仅建设成技术上的高地,更成为安全素养上的标杆。
学生自发组织、面向校内同学的网络安全意识调研,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并描摹出我们身边最真实的数字生存图景。
本次自主调查揭示出一个引人深思的矛盾:身为未来工程师和科技人才的我们,虽擅长运用技术,却时常在技术的陷阱前显得天真而无措。“便利性优先”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压倒了对潜在风险的警惕。调研数据显示,“密码重复使用”现象在受访同学中极为普遍;超半数同学曾为节省流量而连接身份不明的公共Wi-Fi。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同学在社交媒体分享实验室成果、校园卡、甚至含有个人信息的作业截图时,并未意识到这些数字痕迹可能被恶意利用。一位参与深度访谈的同学坦言:“总觉得诈骗是针对不太会用手机的人,我们这么年轻,怎么会被骗?”这种技术自信与安全漠视并存的心态,已成为我们身边最大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