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季必安)7月5日至7月10日,安徽工业大学“红色记忆解码”实践队走进合肥名人馆,开展以“挖掘红色资源,激活历史记忆”为主题的探访活动。活动以解码皖籍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为核心,通过实地考察、史料考证、专家访谈等方式,系统梳理馆藏红色文化资源,旨在为红色教育创新提供实践依据,助力革命精神在青年群体中代代相传。
馆藏里的“红色密码”:在文物中触摸历史温度
合肥名人馆的“皖中革命星火”展区,陈列着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珍贵文物。实践队抵达首日,便带着提前整理的《皖籍革命人物名录》展开系统调研。玻璃展柜内,一本1947年版的《江淮星火》油印刊物引起队员们注意,纸张边缘的磨损痕迹显示出它曾被反复翻阅,内页中“为皖中解放而战”的标语虽字迹模糊,却依然透着千钧之力。
“这本刊物是当年地下党组织秘密印发的,我们馆内仅存3册,其中两册有不同程度的残缺。”讲解员王媛指着刊物扉页的印章介绍,“这个‘星火编辑部’的印记,是用萝卜刻制的,当时条件艰苦,革命者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传递信念。”实践队队员张毅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在刊物夹缝中发现几处用铅笔标注的小字,经馆内文物保护专家辨认,确认为当年读者的批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正是红色历史最生动的注脚。”张毅在调研日志中写道。
5天时间里,实践队共完成对47件革命文物的详细记录,包括3份手书信件、8件生活用品、12份文献资料及24张历史照片,形成了近3万字的《红色文物细节档案》。
图为安徽合肥名人馆展区的照片。季必安供图
对话历史守护者:在讲述中打捞遗忘细节
“很多人知道李克农是‘龙潭三杰’之一,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合肥求学时的经历。”合肥名人馆历史研究部主任陈刚在接受实践队采访时,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10年,18岁的李克农就读于安徽公学,因带头反对校方苛待学生被开除,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旧中国的腐朽,为后来投身革命埋下伏笔。
为挖掘更多类似的“隐藏故事”,实践队设计了《革命人物生平补充问卷》,针对馆内28位重点展示的皖籍革命者,从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关键抉择等维度展开调研。在与从事讲解工作15年的周敏交流时,队员们得知,冯玉祥将军在1926年返乡期间,曾在合肥大蜀山举办“农民夜校”,亲自教授农民识字,还编写了《抗日救国三字经》。“这些内容没有被写进展牌,但却是将军亲民爱民的生动体现。”讲解员说
“历史研究不仅要关注宏大叙事,更要打捞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就像我们在整理张治中将军的资料时,发现他每次回巢县老家,都会带一包合肥四大名点送给乡邻,这种温情让革命先辈的形象更加立体。”截至活动结束,实践队共收集到43个未见于公开史料的细节故事,填补了部分革命人物生平的研究空白。
图为合肥名人馆讲解员讲解一些名人“隐藏故事”。季必安供图
青春视角的转化:让红色记忆贴近当代青年
“00后对红色历史的疏离,往往是因为传播方式太‘传统’。”实践队中来自新媒体专业的队员赵悦,提出了“红色记忆年轻化转化”计划。团队结合调研成果,制作了系列“革命先辈朋友圈”表情包,将冯玉祥的“抗日宣言”、李克农的“情报暗号”等内容,转化为符合当下语境的网络语言。
队员们还尝试用“时间线对比”的方式解读历史:在整理戴安澜将军的资料时,发现他25岁时已是抗日先锋,便制作了《25岁的我们与25岁的他》对比海报,左边是队员们的大学生活照,右边是戴安澜在缅甸战场的留影,配文“同样的青春,不同的战场,一样的担当”。这种创新形式在馆内测试展示时,吸引了不少青少年驻足。
“有个小男孩看到我们制作的‘李克农密码本’互动游戏,拉着爸爸玩了三遍还不肯走。”队员孙浩笑着说。这款基于李克农情报工作设计的解密游戏,将历史知识融入闯关环节,目前已完成测试版开发,计划后续捐赠给合肥名人馆作为教育互动道具。
图为实践队设计的《25岁的我们与25岁的他》对比海报。季必安供图
结尾
实践虽已落幕,但安徽工业大学“红色记忆解码”实践队的工作仍在延续。队员们计划将收集到的史料编纂成《皖籍革命者青春故事集》,并联合学校团委开展“红色剧本杀创作大赛”,让更多青年参与到红色记忆的解码与传播中。正如主任在实践队临别时所说:“年轻人的视角,是打开历史新维度的钥匙。当红色记忆能被看见、被触摸、被互动,革命精神才能真正走进当代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