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排排站,我们今天要一起玩超有趣的接力游戏!”七月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社区广场,身穿红色志愿服的大学生们,正带着一群孩子开启欢乐的一天。这个暑期,由11名大学生组成的“天山雄鹰队”扎根社区,用创意与热情开展系列志愿活动,为居民们带来不一样的夏日色彩。
一、雏鹰护苗:知识与欢乐并行
“拼音王国大冒险开始啦!”在社区儿童活动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志愿者小林举着自制的拼音卡片,把枯燥的拼音学习变成趣味闯关。这是“天山雄鹰队”重点打造的“雏鹰护苗”行动,针对双职工家庭孩子假期看护难、学习无人辅导的问题,志愿者们整合专业知识,设计出“学科+兴趣”双轨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的小周,把“人体奥秘”搬进课堂,用卡通模型教孩子们认识心脏、骨骼;计算机专业的小吴,则带着孩子用编程积木搭建简单程序,点亮科技启蒙的火花。“原本担心孩子暑假天天玩手机,现在跟着哥哥姐姐们,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朋友!”家长王女士笑着说,每天送孩子来参加活动,成了她最省心的选择。
除了室内课堂,志愿者们还把活动搬到户外。在社区公园的草坪上,一场“自然探索赛”正在进行:孩子们分组寻找不同形状的树叶、观察昆虫,社会工作专业的小郑则在一旁引导大家记录发现,“这不仅是玩耍,更是培养观察力和团队协作的小课堂。”活动尾声,孩子们把“自然笔记”贴在社区展示墙,让整个小区都弥漫着童真与探索的气息。
二、银龄关爱:科技与陪伴同行
“张奶奶,您看这样点,就能和在外地的孙子视频啦!”志愿者小冯耐心地教老人操作智能手机,屏幕里出现孙子笑脸的瞬间,老人眼角的皱纹都漾成了花。“银龄关爱”计划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团队针对社区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推出“一对一帮扶+集体课堂”模式。
计算机专业的志愿者们制作了超大字体的“手机使用手册”,从微信视频到线上挂号,一步步拆解教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志愿者则定期上门,为独居老人测量血压、讲解夏季养生知识。“这些孩子比我家晚辈还细心,教我用手机买菜、看戏曲,生活方便多啦!”72岁的李爷爷感慨,原本觉得“高科技”遥不可及,现在也能跟上时代脚步。
除了科技帮扶,志愿者们更注重情感陪伴。每周三的“故事茶话会”,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志愿者讲历史故事,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李爷爷讲当年当兵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志愿者小孙说,这种“双向交流”让老人不再孤单,也让年轻人收获了珍贵的人生智慧。社区书记赵阿姨点赞:“孩子们用青春活力,给老年生活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
三、家园焕新:环保与安全共筑
“垃圾分类要记牢,有害垃圾单独放……”社区广场上,志愿者们自编自演的环保快板热闹开演。这是“家园焕新”服务的缩影,团队把环境工程、安全管理等知识融入实践,从“宣传者”变身“行动派”。
每周六的“社区清洁日”,志愿者们带着工具,清理绿化带里的垃圾、擦拭公共设施,还在垃圾桶旁设置“分类小督导”,引导居民正确投放。“以前觉得垃圾分类麻烦,现在看孩子们这么认真,我们也不好意思乱扔啦!”居民李大叔笑着说,在年轻人带动下,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大幅提升。
安全隐患排查同样不含糊。计算机专业的志愿者协助物业检查监控系统,临床医学专业的志愿者参与消防设施巡查,还制作“家庭安全手册”发放给居民。“发现楼道堆积物及时清理、燃气使用后要关阀……这些提醒看着简单,关键时刻能救命!”志愿者小吴说,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社区的力量,让他们觉得“课本里的知识活了起来”。
四、青春接力:成长与担当共鸣
“最初以为志愿活动就是‘帮帮忙’,没想到能收获这么多!”队长小陈坦言,从策划活动时的手忙脚乱,到现在能精准捕捉居民需求,团队每个人都在成长。社会工作专业的志愿者学会了用“小组工作法”设计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志愿者把课堂理论变成生动讲解,“这是课本外最珍贵的实践课!”
居民们的反馈,更是让这份付出充满意义。活动开展以来,社区收到20多封手写感谢信,孩子们追着志愿者喊“哥哥姐姐下周见”,老人们把志愿者当“孙辈”关心。“这不仅是服务社区,更是我们与居民双向奔赴的成长。”志愿者小郑说,每次看到居民的笑容,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暑期志愿活动接近尾声,但“天山雄鹰队”的故事还在延续。他们计划把活动模式做成“社区服务手册”,留给下一届志愿者;也打算长期对接社区需求,让“雏鹰护苗”“银龄关爱”成为常态服务。“青春的意义,就是用自己的光,点亮别人的生活。”队长小陈说,这支11人的大学生队伍,正以志愿之名,书写属于他们的“社区温暖故事”,也让更多人看到:年轻的力量,足以让平凡的社区闪闪发光。
这场大学生与社区的“双向奔赴”,不仅扮靓了暑期生活,更播下了“奉献、互助”的种子。当青春遇上社区,当知识化作服务,“天山雄鹰队”用行动证明:大学生志愿者,既能在课堂求知,更能在基层发光,而社区这片沃土,也因年轻人的加入,涌动着无尽的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