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积极推进乡村与旅游文化振兴,7月19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坚定文化自信,探索文旅发展”新时代淮南文旅产业发展调研团队,走进了位于寿县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他们将在这里开启一段精妙绝伦的“楚文化”探寻之旅。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位于寿县新城区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范围内,亦即寿县博物馆新馆。博物馆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5510平方米,概算投资3.2亿元。展陈内容包括《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寿春寿文化》三个展览模块组成。
走进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楚国重器楚大鼎。据博物馆解说员介绍:铜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围290厘米,深52厘米,足高67厘米,重达400千克左右。形制为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上部略外展。鼎腹饰一周突起圆箍,双耳及颈部外壁饰有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有浮雕旋涡纹。实践团队刚进入展区,就被它所吸引。提到这楚大鼎,队员们不禁想起一个故事,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他仔细观察了双耳上的花纹、口沿上的铭文和足部浮雕纹饰,并且询问了大鼎的来历,他还低头往鼎的内部看,诙谐地说:“里面能煮头牛”。

继续向博物馆里面走去,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陶器、古钱币……一件件历史悠久的文物静静的放置在展厅,仿佛在诉说一段段千年之前的故事,展示着那灿烂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时,队员们被一道金色的亮光吸引了注意,解说员说:“那是‘郢称‘金钣,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贵金属
称量货币,呈金质版状。”根据解说员后续的介绍,郢称金钣正面有排列式压印篆文“郢称”两字,“郢”是指楚国国都,“称”原是重量单位,在这里则是货币标度。楚金钣使用时会根据需要将金钣切成小块,然后用天平称量。这种黄金十分珍贵,只在上流社会流通,而且只在特定场合使用。这种金币不仅展现出当时楚国的文化习俗,也侧面反映了楚国富庶强盛的一面。

在接下来的探索中,博物馆的解说员带我们逐一领略了楚文化博物馆的丰富馆藏,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对过去历史的再现,每一件钟鼎铭文都叙述者历史的推进与发展,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楚国文化与历史的波澜壮阔。
通过这次活动,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调研团队的队员们收获颇丰,同时在参观结束后自愿为新来的游客当“小导游”,为寿州古城的文旅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相信,楚文化所蕴含的瑰宝,一定会散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继续推动寿县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