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家乡文脉,赓续文化薪火
“万物有所生,而独之守其根”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文化传承需承百代之流,会当日之变。乘时代之风云,汲取千年底蕴,唱响文化繁荣“新曲”,以自信自强、与时携行的传承心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024年1月25日,为探寻家乡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它的现当代价值并发掘传播新路径,曲阜师范大学“与儒协行贯文脉,与时俱化谱新篇”实践队队员深入了解临沂市沂水县,从历史文化、革命文化、非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全面探寻家乡文脉,通过访谈当地居民、进入博物馆文化馆实地考察、担任博物馆讲解员帮助传播家乡文化等方式,感受一座小城的文化魅力,助力家乡文化赓续。
翻阅历史文化篇章,重现先贤智慧之光
历史发其源,文化筑其魂。为准确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实践队员在当地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后,前往当地博物馆,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依据时空顺序探寻当地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细致观察出土的石器雕塑、染色花纹瓷器、木质工具等文物,了解文物背后映射的古时先祖们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在今夕对比中寻找异同之处,捕捉文化发展之踪迹,感受历史灰烬处的余温。在全面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后,实践队队员随机采访了几位参观群众,通过询问不同教育层次的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情况,证实了教育对于个人文化素养的的深切影响。通过他们的讲述,实践队队员对于当地历史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探索先辈红色印记,汲取奋进爱国力量
实践队队员为切实体悟当地革命文化,通过采访退伍老兵、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参观当地革命专题展厅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沂水县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惧苦难、踏实肯干的壮丽事迹。为能更加高效、便捷的留存、宣传当地革命文化,实践队队员将相关资料整理成册,并在社区内张贴、发放,将革命文化宣传落细落实,获得了群众的支持与赞扬。
品鉴非物质文化,发扬工匠精神美韵
据实践队队员了解,沂水县文脉汤汤、源远流长,非遗文化众多,有诸如泥塑(彩塑)、马站裘皮画等民间手工艺,周姑子戏、弦子戏、拉魂腔、吕剧等传统戏剧,以水火查拳(昆仑拳)为代表的非遗传统体育项目,更有六月六晒龙衣、“踏马灯”等传统习俗。为探寻非遗文化传承情况,实践队队员重点走访了马站裘皮画传承人的村庄,通过听取当地村民讲解及近距离观察曾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和工艺品展奖项的经典老虎画、雄鹰画、寿字画等,学习马站裘皮画的精髓之处,并在师傅的耐心教导下尝试制作,切实感受到了传承非物质文化的艰难不易。在采访时,制画师傅提到:“非物质文化是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传承技艺具有困难性,很多优秀非物质文化渐渐失传,所以非物质文化应受到格外的重视与保护,这离不开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和社会相关方面的宣传、支持。”
通过此次实地采访与考察,“与儒协行贯文脉,与时俱化谱新篇”实践队成员探寻了临沂市沂水县的文化脉络,采取多种方式科学、全面的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并与相关人员沟通加强对家乡文化的重视与宣传,尽己所能地带动了当地居民重视家乡文化、增强当地人民文化自信,为深入挖掘家乡的文化资源、传承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增强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知识体系、培养人文素养、助力家乡文化产业发展等做出有益贡献。
- 有所学校叫塔大
- 传承胡杨精神,讲好塔大故事,2024年1月26日,塔里木大学天酬宣讲团在阎良区关山中学展开宣讲活动,宣传了塔里木大学的学校历史、办学
- 01-28 关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