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地方文化特色,今年七月,江苏师范大学“锡”域非遗新探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踏上了一场为期十天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他们深入江苏省无锡市,围绕“新探‘锡’域非遗,再现江南风采”的主题,通过实地调研、传承人专访以及亲身体验,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无锡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及锡剧这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传承现状。随后,他们走进当地社区,开展非遗宣传活动,为促进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贡献了一份青年力量。
图 1 团队合照。胡迅供图
漫步时光古道,欣赏非遗瑰宝
7月27日上午,“锡”域非遗新探队来到了惠山泥人厂,这里是惠山泥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厂馆内陈列着一排排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泥人艺术品。它们或憨态可掬,或灵动飘逸,展现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丰富想象力。为推进泥人技艺现代化发展,惠山泥人厂还积极拥抱先进科技,将3D打印技术融入泥人制作中,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泥人盲盒”,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图 2 团队成员参观惠山泥人厂。胡迅供图
随后,团队一行前往赵红育大师的工作室,近距离感受了无锡精微绣的非凡魅力。无锡精微绣以针法细腻、图案精美著称于世,而赵红育大师更是精通精微绣手艺的巅峰匠人。在她的工作室里,团队成员为绣品上那几乎看不见的针脚和栩栩如生的图案所震撼,深刻体会到了精微绣“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的艺术魅力。
图 3 团队成员参观精微绣工作室。胡迅供图
对话非遗大师,共话传承与创新
在“泥砂艺匠”工作室,团队有幸采访到了惠山泥人传承人吴国登老师。他向团队介绍了自己与惠山泥人结缘的历程,以及多年来在传承与创新泥人技艺方面的努力与探索。在吴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手体验了泥人制作。从捏泥、塑形到上色、装饰,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技巧与学问。在亲身体验中,团队成员不仅体会到了泥人制作技艺的精妙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感受到了非遗匠人们对技艺的不断追求与传承。
图 4 团队成员采访吴国登老师。胡迅供图
在对无锡精微绣传承人赵红育老师的专访中,赵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她的代表作品,并分享了自己在精微绣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心得体会。在采访中,她强调:“精微绣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传承。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精微绣行业也在积极寻求变革与创新。”亦如赵老师所说,如今,无锡精雕绣行业正积极探索与现代电子科技等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可能性,以推进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并通过开发文创产品、举办展览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项非遗技艺。
图 5 团队成员采访赵红育老师。胡迅供图
走进艺术中心,领略锡剧之美
8月2日,“锡”域非遗新探队走进全国唯一的锡剧主题博物馆——锡剧艺术中心。艺术中心展出着各式各样的戏服和乐器。它们色彩斑斓、图案精美,每一件都承载着锡剧艺术的历史与记忆。在这里,团队欣赏了“锡韵流芳”非遗锡剧专场演出。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以婉转悠扬的唱腔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将锡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出结束后,团队成员对青年演员慧海峰进行了专访。慧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区分锡剧与越剧、沪剧等其它南方戏曲的两个独有唱腔,并分享了他从接触、进入到现在从事锡剧演出的职业历程。在谈及锡剧传承发展的现状时,他表示:得益于近年来政府对文化传承各项政策的支持以及国潮风的盛行,锡剧传承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依然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
图 6 团队成员采访惠海峰老师。胡迅供图
携手社区儿童,共绘传承画卷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乃至传承非遗文化,团队策划了一场面向社区儿童的非遗传承宣传活动。8月5日,团队在无锡市经开区农联社区开展了一次非遗文化社区宣讲。在宣讲中,团队成员向孩子们介绍了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和锡剧等非遗文化,并引导他们亲手制作简易版的惠山泥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对非遗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乐趣。
图 7 团队成员在社区宣讲。胡迅供图
传承意味着代代接续,只有青年们接过非遗的接力棒,非遗文化才能在时代长河中屹立不倒,只有更多人了解并喜爱非遗,才能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鲜活的生命之光。
图 8 团队成员与社区儿童合照。胡迅供图
为期十天的“锡”域非遗探索活动已落下帷幕,但团队成员对非遗的探索与传承并未结束。他们将继续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积极投身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