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文化创新创造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广西,是铜鼓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阵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铜鼓文化在该地区扎根发展,逐渐成为该地区文化符号的一大重要代表。
2025年1月12日至17日,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铜鼓文化调研团队在广西区内开展了一场旨在挖掘铜鼓文化特色、探寻铜鼓文化发展的调研。此次调研以玉林市博物馆、容县博物馆和贵港市博物馆为主要考察点,通过实地参观、调研访谈和图像采集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铜鼓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一、玉林市博物馆:铜鼓文化的璀璨明珠
1月12日,调研团队首先来到玉林市博物馆。在这里,团队成员见到了“南朝虎饰四出钱纹铜鼓”,这面铜鼓出土于玉林市福绵区沙田镇六龙村,是目前出土的灵山型铜鼓中最大的一面。铜鼓的鼓面大于鼓身,上沿环立四足六蛙,两两相对。鼓面中心是太阳纹,周围是四出钱纹,体现了汉越文化的融合交往和铜鼓文化的多元特征及独特文化表现力。
图1 南朝虎饰四出钱纹铜鼓
通过在博物馆的考察和阅读相关导览,团队成员了解到铜鼓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集乐器、礼器、重器于一体的青铜礼乐器。古时候,铜鼓的用途广泛,不仅用作炊具和乐器,还象征着权威和权力,是沟通人神的礼器。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铜鼓文化也深深扎根到当地文化生活中,在建筑、生活用品中也大多能见到铜鼓文化元素。
二、容县博物馆:铜鼓文化的又一宝库
1月15日,调研团队前往容县博物馆继续他们的考察之旅。容县博物馆是一座以古建筑文物为主,兼备园林风光的园囿式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大石铲和滑石网坠,以及战国时代的铜斧、铜凿等。
图2 团队成员在观察铜鼓纹理
在容县博物馆的铜鼓展区,调研团队看到了多件精美的铜鼓展品。这些铜鼓造型各异,纹饰精美,充分展示了铜鼓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介绍了铜鼓的铸造工艺和音质改善方法,让调研团队对铜鼓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贵港市博物馆:铜鼓文化的独特魅力
1月17日。调研团队前往贵港市博物馆开展调研。贵港市博物馆是一座以铜鼓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藏有数百面铜鼓,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在调研过程中,笔者被那面翔鹭纹铜鼓深深吸引,它工艺精湛、图案纹饰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铜鼓在广西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音乐演出的核心所在,更是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贵港市博物馆的众多铜鼓展品中,每一面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它们见证了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变迁,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图3 团队成员在贵港市博物馆留影
四、铜鼓文化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符号
几天的调研里,调研团队深入研究了铜鼓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并了解到了铜鼓的纹饰多样,除了太阳纹和蛙纹外,还有各类动物、几何图案等。这些纹饰不仅美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例如,太阳纹象征着光明和永恒,蛙纹则代表着子孙繁衍和生生不息。
铜鼓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铜鼓文化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铜鼓的艺术内涵,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进步。
五、铜鼓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铜鼓文化在玉林、容县、贵港三地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铜鼓,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符号,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与信仰。在现代社会,铜鼓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交融,铜鼓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调研让团队成员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深入挖掘铜鼓文化纹理、符号特色,推动铜鼓文化传承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文化的绵延,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传播。(作者:周梁茜、于佳卉、李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