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福建医科大学“探寻畲乡非遗,体悟闽人智慧”文化传承实践队在三明青水畲族乡开展社会实践,观赏并学习了大腔戏表演。大腔戏是福建省解放以来发现的最古老剧种,也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习大腔戏
社会实践队队员们首先在永安市博物馆探寻大腔戏的起源,了解到大腔戏距今已有670多年的历史。并进一步在畲乡民俗街上学习了大腔戏的角色行当、身段、科介台步以及特色技艺。随后,社会实践队队员们亲身观看了大腔戏的精彩演出。大腔戏传承人们身着精美的戏服,演绎着历史长河中的故事,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大腔戏的独特魅力。
体验大腔戏
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社会实践队队员们也亲身体验了一把大腔戏的表演。他们穿上精致的戏服,站在舞台上,随着鼓点响起,齐声唱道:“回转京城,烈马扬鞭步回程。”那一刻,表演者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大腔戏中的角色融为一体。
探寻大腔戏
表演结束后,社会实践队队员张芷墨采访了大腔戏的传承人邢承榜老师。邢老师介绍,大腔戏源于明代,在青水畲族乡与畲族文化融合中独具特色。剧团现有成员十余人,虽非全职,但他们对大腔戏的热爱不减。大腔戏曾荣获地方多项荣誉,然而传承之路却面临观众减少的挑战。尽管如此,政府仍在积极保护这项非遗文化。邢承榜老师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希望更多人关注并传承大腔戏。
此次大腔戏的探寻之旅不仅让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大腔戏的艺术价值,更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福建医科大学“探寻畲乡非遗,体悟闽人智慧”社会实践团队认识到,他们需要继续努力,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大腔戏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