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着宁阳之行的一些照片,我的思绪翻飞,不知不觉间,前几天给小朋友们讲述雷锋精神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泰安市宁阳县,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县城。得知我们想要为当地儿童教育出一份力,社区负责人十分高兴。他圆圆的脸上写满了真诚和热情,主动同当地政府联系,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拥有了特批“阵地”——一间小小的会议室。于是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那是一个明媚的午后,小朋友们陆陆续续吃过午饭返回教室。午后的光线有些刺眼,透过窗户洒在演示文稿上,封面上青年人的红色形象开始微微发散起金色光芒。大概是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总是有用不完的活力和说不完的话。因此,台下的窃窃私语不绝于耳。“诶,你知道下节课讲啥吗?”“这个人你认识吗?”“我知道......”“老师的PPT好红啊”“你中午吃的啥”......
我拍了拍手,课堂安静下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榜样人物——雷锋,大家听说过他的名字吗?”听到我们这节课主人公的名字,大家反应不一。年纪小一些的眼里有些迷茫地摇了摇头,年纪大一些的骄傲地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但是随着讲解内容的深入,他们眼里都闪起了崇拜尊敬的光芒。在听到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年仅22岁时,一些小同学遗憾地叹了口气,但眼里敬仰的光却更亮了。
当我问“你们在雷锋同志身上学到了什么呢?”,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多做好事”“忠于职守”“诚实善良”“坚定不移”,甚至有学生说出了视频材料里的“坚定无产阶级立场”。我惊叹于他们的词汇使用,更感动于新一代的幼小心灵又再一次沐浴在了雷锋精神的光芒之中。伟人不可常在,但精神永不腐朽。这是中华民族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我想,对他们而言,这节课或许不是让他们最感兴趣的,也可能不是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但是文载于物,族髓附间,小小的红色基因种子已经种下,在他们未来的学习中、生活里一定会抽枝发芽。
教育不是把桶装满,而是把火点燃。恍然间,我似乎能够看见,那些在教室里端正的小身板、那些眼神清澈的小小少年正意气风发、步履铿锵地向前迈进,他们的身后枝叶葳蕤、春意盎然。
投稿人丨郭永慧
学院丨经济学院
学号丨202300020145
职务丨经济学院新闻中心采编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