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新兴产业正式进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同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探索“低空经济+”新业态对传统产业的赋能路径及其对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创新意义,1月9日至1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翼振翅团队聚焦低空经济与农林渔产业的融合,在南宁市青秀创新中心低空经济科创核心区及宾阳古辣香米核心示范区等地展开调研。
科技赋能:低空经济重塑农林渔产业生态
1月9日,调研团队首先来到了在南宁市青秀创新中心低空经济科创核心区,深入了解了无人机在农业植保、林业监测及渔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低空经济通过无人机、飞行器等载具开展经济活动,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政策的支持,低空经济在农林渔领域的应用逐渐显现出巨大潜力。无人机植保、智能巡检、空中运输等新模式正在改变传统农林渔产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输方式,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发现无人机植保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农药喷洒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成本与环境污染;在林业领域,无人机巡检可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实时监控,有效预防了火灾与病虫害;在渔业方面,无人机可以辅助鱼群监测与饲料投放,养殖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图为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交流
因地制宜:低空经济助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之后,调研团队来到了南宁宾阳古辣香米核心示范区,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通过引入无人机技术,实现对稻田的精准化管理。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况,为农户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从而提升了香米产量与品质。此外,调研成员还发现,低空经济在农林渔产业中的应用并非“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技术条件进行差异化布局。表现在林业、渔业为在山区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无人机巡检与运输成为重点发展方向,而在沿海渔业发达区域,无人机辅助的海洋监测与养殖管理更具应用前景。
图为团队成员在南宁宾阳古辣香米核心示范区开展调研
机制创新:构建“政府+企业+农户”协同发展模式
在南宁市青秀创新中心,调研团队了解到,当地政府正通过建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推动低空经济与农林渔产业的协同发展。这种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的体制机制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低空经济与农林渔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还推动了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传统农林渔产业在引入低空经济后,逐步形成了“科技+产业+政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政府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搭建技术平台、优化空域管理等措施,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实现了降本增效与产业升级。
低空经济与农林渔产业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对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深刻探索。通过“低空经济+”新业态的培育,传统农林渔产业正在打破旧有桎梏,实现动能转换与优化升级。未来,随着低空经济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这一新兴产业将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团队此次调研为低空经济与农林渔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下一步,新翼振翅团队也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低空经济+”新业态,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