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西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的下村屯,是华南地区砂糖橘的重要产地之一。这里近90%的农户以种植砂糖橘为生,种植总面积达8万亩,年产量随树龄和气候波动,单株高产可达500斤。然而,在丰收的背后,这一产业也面临着病害威胁、销售渠道单一、政策支持不足等多重挑战。
“甜蜜产业”的繁荣与潜力
下村屯的砂糖橘种植始于2013年。据永福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经研究院考察后被认定为砂糖橘的黄金种植区。政府曾免费向村民发放果苗,推动产业迅速扩张。如今,农户普遍种植1-2亩,单株幼树(3-5年)产量100-200斤,成年树(5年以上)高产可达400斤以上。按当前收购价(小果1.5元/斤、大果2元/斤)计算,农户年均利润约5000至20万元,个别规模化种植户年收入甚至突破百万元。
品种方面,当地主要种植大叶和小叶砂糖橘。两者果实口感相近,但大叶品种果肉更饱满,小叶品种则因树势健壮、抗逆性强更受果农青睐。尽管品种差异显著,两者均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及矿物质,深受北方消费者喜爱,成为冬季“补身佳品”。
黄龙病威胁与科学防控
然而,砂糖橘产业并非一帆风顺。黄龙病——这一柑橘类果树的“头号杀手”在当地屡见不鲜。果农李大叔坦言:“一旦感染,整棵树只能砍掉,否则会传染整片果园。”为应对病害,当地采取“三步防控法”:及时清理病株、种植无菌苗木、严格管理传播媒介木虱。村委还联合农业部门推广有机农药和黄板诱捕技术,但部分农户反映防控成本较高,亟需更普惠的技术支持。
产业链短板:从田间到市场的困境
尽管砂糖橘品质优良,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制约了其价值提升。首先,销售渠道高度依赖外地收购商。每天凌晨4点,农户便将新鲜采摘的果实运至村口,由商家批量采购,再经洗皮打蜡后销往北上广及东北地区。村民王大姐表示:“我们只管种,价格全由收购商定,利润空间有限。”其次,深加工产业几乎空白,缺乏果脯、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此外,天气波动对产量的影响显著,2024年因干旱,部分农户收成仅为往年的1/5。
呼声与展望:政策与技术双驱动
面对挑战,果农和行业专家呼吁多方发力。一方面,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灌溉系统以减少旱涝影响;另一方面,拓展电商和深加工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永福县政府表示,未来将推动技术培训常态化,并探索“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桂林市农业研究院专家建议:“引入抗病新品种、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或将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
从一颗砂糖橘的成长到整片果园的丰收,下村屯的“甜蜜事业”承载着农户的希望,也映射出中国乡村特色产业的典型困境与机遇。如何在传统种植与现代产业融合中破局,或将成为永福县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