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回归乡土,退役军人正以另一种方式续写家国情怀。在广西,罗述长、晏志新、洪龙金三位退役军人扎根农村,将军事化管理的严谨、资源整合的智慧与乡村振兴的使命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军人主导、产业引领、多方联动”的创业路径,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一、创业模式:军人优势与乡村需求的深度融合
1. 以产业振兴为核心,破解乡村发展瓶颈
广西农村普遍存在产业分散、技术落后、品牌缺失等问题。三位退役军人通过聚焦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提质增效:
罗述长:从“卖原料”到“卖品牌”
昭平茶以往以低价原料形式外销,罗述长通过打造“鹊鸣春”有机茶品牌,建设标准化茶园,开发红茶、白茶等深加工产品,并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茶文化,推动茶叶均价从每斤80元提升至500元。
晏志新:从“低效田”到“聚宝盆”
上林县传统稻田亩产收益不足千元,晏志新引入“稻虾共养”技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并联合餐饮企业打造“生态小龙虾”IP,亩均年收益超1.5万元。
洪龙金:从“废料”到“财富”
柳城县每年产生30万吨甘蔗渣,洪龙金将其转化为食用菌培养基,建立“种菌—售菇—废料制肥”的循环体系,带动周边乡镇形成菌菇产业集群。
2. 以军人特质为支撑,构建高效管理体系
标准化流程提升品质:罗述长的茶厂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从采摘到包装全流程可控;
危机应对能力保障稳定:晏志新的团队在遭遇洪水灾害时,48小时内组织村民抢收小龙虾,减少损失80%;
纪律性推动执行力:洪龙金的食用菌基地实行“每日晨会+任务清单”制度,生产效率提升30%。
3. 以协同平台为纽带,凝聚发展合力
政策支持: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农业部门设立“军创贷”,为三人累计提供低息贷款超500万元;
协会赋能:昭平县退役军人协会组织技术培训50余场,帮助200多名农户掌握有机茶种植技术;
社会联动:洪龙金与高校合作成立“菌菇研究所”,攻克菌种培育难题,获3项国家专利。
二、实践成效:乡村振兴的“军人答卷”
1. 产业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罗述长的有机茶基地通过欧盟认证,出口德国、新加坡等国,年创汇超200万美元;
晏志新的“稻虾共养”模式被列入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目录,在全区复制推广;
洪龙金的循环农业项目减少甘蔗渣焚烧污染90%,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
2. 民生改善:从“温饱”到“小康”
三人的企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其中退役军人占比30%;
参与合作社的农户年均收入从不足4000元增至1.2万元,50%家庭新建住房;
乡村基础设施同步改善,晏志新团队出资修建村内道路6公里,洪龙金公司援建小学图书馆。
3. 生态效益: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
有机茶种植减少化肥使用量70%,保护了昭平县水源地生态;
“稻虾共养”模式减少农药使用50%,提升稻田生物多样性;
食用菌产业链每年消纳甘蔗渣10万吨,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2万吨。
三、经验启示:退役军人创业需“四轮驱动”
1. 政府引导:完善退役军人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培训—资金—市场”全周期服务体系;
2. 资源聚焦:优先支持能带动产业链、解决就业的“小而美”项目;
3. 品牌塑造:通过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溢价空间;
4. 军民融合:鼓励退役军人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罗述长、晏志新、洪龙金用军人的热血与智慧,书写了退役军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他们的实践表明,只要立足乡土、善用优势、凝聚合力,退役军人完全能在乡村振兴中开辟新战场、实现新作为。未来,随着更多政策红利释放和社会资源倾斜,退役军人必将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