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战略纵深推进之际,广西师范大学“河流卫士”团队以多元实践书写青春担当:从百名学子返乡播撒环保火种,到跨省对话解码民间护河智慧,再到生态课堂激活童趣创想,这支高校环保先锋队构筑起贯通校社、联动代际的生态文明育人矩阵,为新时代青年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了鲜活范本。
高校携手植绿意,知行合一启新程
2025年1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与“河流卫士”团队联合发起的“绿韵启智,环保践知”寒假专项志愿服务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以"返乡播撒环保种,知行合一育新苗"为特色,组织百名志愿者返回生源地,自1月20日至2月20日期间因地制宜开展环保科普教育。
河流卫士团队为志愿者配备由河流卫士团队编撰的河流保护课程包,内含生物多样性、流域生态系统、低碳生活化学原理等多个主题课程。志愿者根据服务对象认知水平开展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年龄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此次创新实践通过青年学子与基层群众的深度互动,构建起高校环境教育与社区生态文明的传导链条,使绿色发展的种子在代际传播中萌芽,为全民环境素养提升探索出可持续的青年行动范式。
团队成员开展“绿韵启智,环保践知”寒假专项志愿服务活动
双江对话探真章,护河问道启新程
2025年2月8日,广西师范大学“河流卫士”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靖江市179志愿者协会,开展“社会组织生态保护之路:经验、困境与突破”主题访谈。此次对话聚焦民间环保组织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旨在通过深挖社会组织实践经验,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注入创新动能。
上午9时,团队与协会创始人姚炜平展开深度交流。访谈中,姚炜平重点解析了社会组织转型生态保护的破局之路:从传统志愿服务转向专业化环保行动,建立"动态积分+分层培训"的志愿者管理体系,形成政府资源与民间力量的良性互动机制。此次调研标志着“绿韵启智,环保践知”志愿服务行动进入提质增效阶段。未来双方拟通过共建流域监测站、共编环保实践手册等举措,推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行动向纵深发展,为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广西师范大学河流卫士社会实践团队与179志愿者协会成员合影留念
跨科融创生态课,代际传承护河心
2025年2月15日,广西师范大学“河流卫士”团队成员王薇走进桂林市资源实验中学,开展"童眼观碧水·小手护家园"主题环保科普课堂。王薇将生物链知识融入互动游戏,引导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底泥微生物,通过PH试纸检测模拟水质变化。
“环保不是背诵概念,而是建立生命联结。”王薇在课后访谈中强调。这场跨界生态课堂不仅点燃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更在稚嫩心田播下知行合一的绿色种子,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传导效应,为构筑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培育新生代守护力量。现场展示的学生创意作品——用废旧塑料瓶改造的"智能水位监测仪",正是孩子们在课后延伸实践中提交的成果。
团队成员于桂林市资源实验中学开展科普课堂
从寒假返乡实践的星火燎原,到社会组织经验的反哺创新,再到生态课堂的童心启蒙,“河流卫士”团队始终践行着“知与行互促,教与研共生”的行动哲学。一个个以智慧浇灌绿意的青春故事,正通过高校智库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共振,转化为守护母亲河的永续动能,当社区河道旁活跃着青年志愿者的监测身影,这便是对"美丽中国"建设最生动的青春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