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聆听吴侬软语,亲身体验评弹魅力——以行动助力非遗传承

      2025年7月4日,安徽师范大学赴江苏苏州探寻非遗“评弹”艺术调研实践团队,走进苏州评弹馆,以“观演+访谈+体验”的形式,开启一场非遗传承的深度对话,让吴侬软语的评弹艺术,在青春视角下绽放新活力。
  
  踏入评弹馆,婉转的弦索声与悠扬的说唱声交织,似将时光拉回旧日姑苏。团队成员围坐聆听,《枫桥夜泊》《探清水河》等经典曲目轮番上演,老艺人怀抱琵琶、三弦,以细腻唱腔讲述江南故事,“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意,随旋律流淌。评弹独特的“说噱弹唱”,让成员们沉浸式感受这一非遗艺术的韵味与底蕴,体悟江南文化的温婉灵动。
  
(图左为沈游图右为张蝶飞团队摄影师赵晋摄)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评弹表演的画面赵晋摄)
  
  表演间隙,团队与评弹馆馆长老艺人深入交流。馆长跟我们详细讲解了评弹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以及本地文化,我们也向馆长询问了一些专业上的问题,馆长跟我们介绍了评弹中的各种发声技巧以及如何表现人物情感,最后馆长了分享评弹传承现状,从传统书场的坚守,到进校园、新媒体推广的创新,展现非遗适配时代的努力。老艺人回忆学艺历程,“台下十年功”的执着,让成员们明白,评弹传承不仅是艺术传递,更是匠人精神的延续。访谈中,成员们追问传承难题与破局思路,为后续调研积累鲜活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馆长沈游画面赵晋摄)
  
  最令人难忘的,是团队成员登台“尝鲜”。在艺人指导下,成员们尝试拨弄琵琶、三弦,学唱评弹选段。从生涩按弦到渐入节奏,从发音不准到韵味初显,每一步探索,都让评弹从“台下欣赏”变为“台上参与”。这份亲身体验,让非遗不再遥不可及,更在青春心灵种下传承的种子——成员们深知,唯有贴近、参与,才能让古老评弹在新时代找到年轻“传声筒”。学习并体验评弹演唱的过程中充满欢声笑语,每一个成员都很兴奋,老师们教的也很认真,一遍一遍的给我们演示。
  
  



(以上为团队成员上台学习体验评弹画面赵晋摄)
  
  此次苏州评弹之行,是一场非遗与青春的双向奔赴。我们实践团队以青春之眼观非遗,用脚步丈量传承之路,从聆听雅韵时的触动,到对话匠人后的思索,再到登台体验中的感悟,每一步都在加深对评弹非遗的理解。评弹艺术里,藏着江南文化的基因密码,也承载着老一辈传承人的心血。而年轻学子的参与,让非遗传承有了新的可能——他们既是非遗魅力的感知者,也是传播火种的接力手。
  
(图为团队成员与两位艺术家的合照)
  
  未来,团队将持续梳理调研成果,通过校园分享会、新媒体推广等方式,把评弹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吴侬软语的韵味,穿透时代壁垒,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里,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爱上这门艺术,助力评弹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让古老艺术的生命力,在青春浪潮中愈发蓬勃。
    作者:邓志远    来源: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发布时间:2025-07-0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数字赋能,红皖实践正当时 ——计信学院赴芜湖市安徽文化名人藏馆
  • 传承从了解开始:探访昆曲博物馆 践行非遗文化弘扬使命。
  • 聆听吴侬软语,亲身体验评弹魅力——以行动助力非遗传承
  • 科技助力乡村桥安——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赴禾青镇开展专业
  •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深入冷水江 探秘百年柳溪风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