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至 12 日,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赴江苏省苏州市“光链苏韵 电析新篇” 暑期实践队穿梭于轰鸣的生产车间与静谧的实验室之间,在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动中,触摸着光电产业的发展脉动,完成了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蜕变。
首日探秘:从产业硬核到学术坚守
8 日的行程如同打开了光电世界的第一扇门。英诺赛科的车间里,全球首条 8 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正以精密的节奏运转,这条被誉为半导体领域 “超级高速公路” 的生产线,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 IDM 全产业链模式的强大能量。而企业里随处可见的 “HAPPY” 文化标语,又让冰冷的机器设备多了几分人文气息,队长满意在日记中写道:“原来顶尖科技企业,也能把严谨与活力融合得如此巧妙。”

午后,江南大学朱华新副教授的分享带来了另一种震撼。二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光学镀膜领域默默耕耘,其研发的保偏镀膜技术,就像为航天器装上了 “通信指南针”,让嫦娥探月、长光卫星等重大工程有了稳定的信息传输保障。当听到“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时,不少队员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深刻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分量。
次日深耕:激光魅力与科研精神
9 日的探索充满了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冲击。天弘激光的生产车间里,激光束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极片上“跳舞”,精准的切割、完美的焊接,让队员们惊叹于激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点石成金”之能。一位主修激光应用的队员兴奋地说:“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这里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
下午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朱明教授的云端连线,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朱教授讲述了团队在光学武器研发中“三无”困境下的奋斗历程:为了编程,他们啃下厚厚的汇编语言书籍;为了调试设备,他们冒着严寒奔赴漠河。当“航空成像技术集成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消息传来,屏幕内外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如今,团队又在 AI 与光学融合的新赛道上前行,这种永不满足的科研精神,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中期探索:微观世界与智能未来
10 日的行程带领队员们穿越尺度与时空。屹东光学的电子显微镜技术讲座,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从微米到纳米的成像飞跃,让大家看到了肉眼之外的奇妙景象,仿佛进行了一场“缩小版”的星际旅行。

在工信部电子五所华东分所,AI 视觉检测系统如同“火眼金睛”,能精准识别产品的细微瑕疵;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工厂,则让未来智能制造的模样清晰可见。队员们围着虚拟工厂模型讨论不休,对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
收官之旅:学术殿堂与行业前沿
11 日,苏州大学的百年校园散发着浓厚的学术气息。袁孝教授用生动的案例讲解高功率激光技术,将复杂的原理转化为一个个有趣的科学故事,让队员们听得入了迷。随后,中国(苏州)光子产业发展大会成为行程的“压轴大戏”,“光领万物,赋能未来”的主题下,行业领袖的分享、专家学者的探讨,让队员们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到了光电产业的发展趋势,思想的碰撞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天的实践之旅画上了句号,但它留下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从企业车间到学术殿堂,队员们不仅见识了光电技术的硬核实力,更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担当与情怀。正如队长满意所说:“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光电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更需要我们仰望星空。在科技强国的路上,我们青年一代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