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红韵临渭映初心,青春筑梦振兴路——西安理工大学“智”红“渭”来实践队解码临渭区四村红色振兴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充分释放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西安理工大学“智”红“渭”来实践队于7月22日赴渭南市临渭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深入走访当地红色资源富集地,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访谈交流等方式,系统梳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转化路径,为推动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贡献青春智慧。
  7月22日上午,团队首站到访王尚德烈士纪念馆,队员们系统研读革命史实,深刻体悟王尚德烈士的奉献精神。随后,团队专程拜访王尚德烈士的亲属并进行访谈,在访谈中,队员了解王尚德回家乡办学、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等先进事迹,深刻感悟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王尚德烈士纪念雕塑上赫然雕刻着的“尚行利群,德昭后辈”红色大字,是革命先烈精神的凝练,指引后辈心怀群众、矢志奉献。


  中午,团队赴陕西首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崇凝镇,开展红色资源融合乡村振兴情况调研。崇凝镇是1928年“渭华起义”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在当地党史研究专员的专业讲解下,队员们依次现场参观崇凝老爷庙、镇党政服务中心等重点红色教育基地,深刻感悟崇凝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并点燃渭华起义“第一簇火苗”的生动历史。团队通过实地参观、资料采集、现场记录等方式,深入了解崇宁镇以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为团队后期推动渭南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下午,实践队来到临渭区阳郭镇,在渭南红色地下交通站旧址开展研学活动。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队员们参观了保存完好的秘密交通线遗址,深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地下交通员刘正印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护送李先念的英雄事迹。随后,实践队与旧址负责人开展工作交流,并举行西安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建立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实践的长效合作,工作人员还为每位队员授书,鼓励队员学习刘正印无私奉献、勇敢机智的革命精神。此次研学为团队探索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7月23日,实践队来到交斜村红色会客厅。交斜村支部书记翟新民热情接待并担任讲解员,结合会客厅展馆内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展品,翟书记讲述了交斜村在革命时期的红色历史脉络与英雄故事,让队员们全面了解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对支部书记进行深入访谈,通过访谈,队员们了解到交斜村完好保存着陕西省唯一一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了充分盘活这一红色资源,交斜村建设了红色会客厅,并将各革命时期的人物汇集成《红色交斜图片录》供来访研学团队和当地村民阅读,以此涵养文明乡风、吸引企业投资推动产业发展等。交斜村的具体实践与显著成效,为实践团队提供了研究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

  从烈士陵园的肃穆追思、地下交通站的历史回溯,到崇凝镇的乡风探访、交斜村的实践调研,每一站都承载着团队对红色文化的敬畏与探索。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结,“智”红“渭”来实践队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既是精神纽带,更是发展动能。未来,团队将带着调研成果与实践感悟,把青春智慧融入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生根结果!
    作者:倪一阳 胡欣秀 贾汝慧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智”红“渭”来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渔你同行·助学筑梦”:广东海洋大学团队深入渔乡传递国家资助
  • 青春宣讲团点燃精神火炬:“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青春接力
  • 中国矿业大学携手石碶社区,共推“拆窗破网”行动,强化老年居民
  • 红韵临渭映初心,青春筑梦振兴路——西安理工大学“智”红“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