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无声世界里的温暖回响——温医大"屿医童行"实践团纪实

近年来,喉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全喉切除术后患者面临失声困扰,社交与工作受到显著影响,抑郁焦虑症高发。然而,当前社会支持体系与医疗保障资源尚显不足,难以满足这类患者的康复需求。为此,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屿医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调研组赴瑞安开展专项调研,深入了解无喉患者的生活状况,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图1:调研组成员在医院门口合照
  为了让无喉患者得到更精准的帮扶,调研组深入瑞安市第三医院,与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进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近几年瑞安无喉患者的情况。调研发现,该院已建立专项档案与便捷查询系统,以及时响应患者在言语康复、功能训练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需求。
  
  图2、3:调研组成员走访医院
  通过系统的资料检索与需求分析,精准对接患者需求,定位患者位置,最终在城郊某养老院寻访到一位喉癌术后老人。调研组成员为老人送上了食用的生活物资。老人脖颈处佩戴着医用口罩,边缘隐约可见全喉切除术后留下的气管造口。虽然失去了发声能力,但老人精神矍铄,见到来访者时立即热情地起身相迎。
  “老人家虽然不能说话,但特别乐观开朗。”养老院护理人员介绍道。老人用双手比划着表达感谢,口罩随着他激动的呼吸微微起伏,眼中闪烁着喜悦的泪光。当调研组成员询问生活情况时,老人竖起大拇指,脸上始终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在与敬老院负责人的交谈中,志愿者们了解到更多令人心酸的细节:老人每天需要比划手势来表达基本需求,夜里咳嗽时常常因为无法呼救而整夜难眠,就连最简单的“疼”、“渴”这样的诉求,都需要护工反复猜测才能明白。听到志愿者们陷入了深深的沉默,手中的慰问品突然变得沉重起来——它们能解决一时的温饱,却抚不平老人日复一日的沟通之痛。
  
  图4:调研组成员慰问老人
         
         图5:调研组成员在养老院合影
  据调查,我国每年新增约1.5万名全喉切除患者,临床数据显示,传统发声重建技术的成功率不足50%。电子喉虽能帮助部分患者恢复语言功能,但仍面临音质机械、价格昂贵等问题;气管食管穿刺发声(TEP)技术也存在术后并发症等风险。这些因素使得患者的语言康复面临诸多挑战。在医疗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当下,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志愿者们强烈意识到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次辅助沟通的尝试,都是对患者最亲切的关怀,也许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照顾能够筑起守护无喉症患者的坚实防线。调研者们衷心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为理解和改善无喉患者的生活状况提供一些帮助。让患者重获交流能力,实现正常的社会生活。
  声音是生命珍贵的馈赠。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无喉群体,携手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科技与人文并进,帮助每一位无喉者重获清晰自然的嗓音,找回属于他们的生命回响。
    作者:章佳涵 叶静雯 卢廷轩 王顺烨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屿医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无声世界里的温暖回响——温医大"屿医童行"实践团纪实
  • “渔你同行·助学筑梦”:广东海洋大学团队深入渔乡传递国家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