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妇女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备受关注。2025年7月3日至1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媖建功”暑期实践团先后赴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金华市武义县与山东省威海市,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两地数十家巾帼共富工坊展开调研,系统探寻农村妇女就业增收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鲜活案例。
浙江调研:多元工坊激活山区“她力量”
浙江作为共富工坊的创新实践高地,其山区县与平原乡村的差异化探索为团队提供了多元样本。
在丽水市遂昌县,团队走访了红弟、鸿运服饰、俊隆雨具等多家巾帼共富工坊,发现“来料加工”成为带动妇女就业的核心模式。
图一:团队成员与遂昌县俊隆雨具巾帼共富工坊负责人合照
当地妇联以政策扶持为抓手,推动28家巾帼共富工坊落地,带动超千名妇女就业,人均月增收约2000元。

图二:团队成员采访浙江省遂昌县妇联黄主席
腾龙小区工坊引入龙头企业,配套“妇儿驿站”解决职工子女托管问题,实现“接送孩子与挣钱两不误”;紫红绣花工坊从代加工转型自产自销,让“针线活”串起家庭与生计的平衡;遂昌县小畲味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整合本地农特产品,既助力村集体年增收,又为妇女提供包装、直播等岗位,为就业提供可持续支撑。
在金华市武义县,团队探访了四类特色共富工坊。十里荷花共富工坊依托唐朝贡莲资源,产莲期吸纳六七十岁女工,既解决闲置劳动力问题,又助销村民滞销莲子;桃气满满巾帼共富工坊通过“线上直播+线下采摘”模式,让大龄妇女季节性务工增收,还带动乡村旅游;有机国药共富工坊带动中老年女性参与灵芝、石斛种植,年产值超1亿元;爱心港湾共富工坊则聚焦残疾妇女就业,通过简单玩具加工实现稳定收入,显著改善其精神面貌。
图三:后陶村农业开发工坊负责人讲解运行模式
此外,武义坦洪产业园直播间共富工坊与俞源乡后陶村农业开发工坊,为留守妇女提供灵活岗位,成为连接家庭与增收的重要纽带。
威海实践:模式创新撑起“半边天”
山东省威海市的探索则展现了从车间加工到多元创业的转型活力,凸显对妇女多重身份的尊重与赋能。
荣成市巾帼创客圆梦基地是电商赋能的典型,该基地累计培训近4000名农村妇女,带动千名妇女通过推广地方特产增收。荣成市小雅编织大姐工坊以“灵活就业+公益品牌”模式,不仅帮扶自闭症儿童妈妈,更通过国庆绣国旗等活动,让非遗钩织技艺走进大众视野。
图四:荣成市小雅编织大姐工坊为团队成员介绍产品
文登区善品服装厂采用“总厂+村级加工点”模式,设5个乡下加工点,让妇女骑车10分钟即可上班;花饽饽基地以电商渠道拓展传统美食市场,带动周边农户与妇女共同致富;花田熊儿童健康管理公司内设儿童房、灵活排班,方便带娃妈妈就业;泽睿休闲农场女创业者带动年轻人返乡,以新技术提升农产品质……这些实践均尊重妇女“母亲”“创业者”的多重身份,让政策与企业服务贴合需求。
调研启示:巾帼力量绘就共富图景
此次浙鲁两地调研中,“精媖建功”团队见证了巾帼共富工坊的多元实践:从浙江山区的来料加工、生态农业,到威海的电商直播、灵活就业,各地均以“就近便利、技能适配、兼顾家庭”为核心,让农村妇女在增收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调研实践表明,当巾帼力量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仅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更能让乡村振兴的画卷绽放“她力量”的绚烂光彩。之后,团队将系统梳理两地经验,为推动巾帼共富工坊可持续发展、拓宽农村妇女就业路径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