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源科普课堂点亮青少年绿色梦想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推动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7月21日至23日,“赤伶筑梦,盛夏传情”暑假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栖凤社区,联合社区工作人员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三场别开生面的能源主题科普活动。活动以趣味课堂与手工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吸引了60余名社区青少年参与,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绿色创新的种子.
7月21日双碳启航:非遗文化与环保的奇妙碰撞
7月21日的开营仪式以“‘碳’寻青绿之约”为主题,上午的“双碳小卫士课堂”通过生动案例讲解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引导孩子们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节能方式,南师大大学生志愿者王佳怡结合ppt展示,通过直观数据对比,展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双碳”计划在守护地球中的关键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环保理念。
下午的“蓝晒非遗课堂”则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环保理念融合,孩子们在手工制作中体验非遗蓝晒技艺,用阳光显影的独特方式感受自然能源的魅力。原木年轮创意画环节更让参与者通过观察树木生长痕迹,深刻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7月22日科技赋能:太阳能驱动未来创想
7月22日的活动聚焦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探索家课堂”本次课程以“家庭节能妙招”为主题,南师大志愿者吴益辉同学通过讲解节能知识、分析日常能耗案例和互动实验,帮助小朋友们理解节能的重要性,并掌握实用技巧,如合理使用家电、减少待机耗电、选择高效照明等。课堂氛围活跃,小朋友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创意节能方案,如利用太阳能充电、旧物改造节能工具等。
吴益辉和王佳怡同学又以互动实验展示太阳能原理,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亲手组装“太阳能月球车”,阳光下疾驰的小车点燃了他们对清洁能源的无限遐想。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兴奋地说:“原来太阳光也能变成动力,我要设计更多环保小车!”
7月23日创意环保:热缩片里的垃圾分类智慧
7月23日,本次课程围绕垃圾分类的意义与方法展开,王佳怡同学通过生动讲解、互动问答和模拟分类游戏,帮助学员掌握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课堂气氛活跃,学员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家庭垃圾分类经验,并对常见误区(如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分类)进行了重点解析。我们有效提升了小朋友的环保意识与分类技能,许多小朋友争当环保小卫士,带动家庭践行垃圾分类。
“赤伶筑梦,盛夏传情”团队以“热缩片‘趣’环保”为主题,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手工创作。“分类小先锋课堂”通过游戏化教学帮助孩子们掌握分类技巧,而热缩片钥匙扣DIY环节则让废弃塑料片变身为个性艺术品,直观展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
栖凤社区负责人高度评价此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社区青少年打开了能源科学的大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提升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也为社区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绿色行动的启蒙。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创新科普形式,让“双碳”目标从课堂走向生活,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二.争当社区志愿者传递社区温情
为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弘扬社区安全文化,“赤伶筑梦,盛夏传情”团队走进社区以"科学防灾,文化同行"为主题,通过互动体验与科普宣传相结合的方式,让居民在文化氛围中提升安全意识。
活动现场,“赤伶筑梦,盛夏传情”团队李思彤身着统一服装,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地震知识讲解和模拟体验指导。文化宣传区特别设置了防灾知识展板、应急技能互动游戏,并发放精心设计的防灾文化手册。居民王女士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了社区文化的温度。
同时走“赤伶筑梦,盛夏传情”进乡村开展服务。在“见义勇为宣传栏”前,丁悦志愿者为村民讲解健康知识;面对经典文化墙,与村民交流探讨,传承文化;还深入乡村花园,捡拾垃圾,美化环境。一系列行动,既传递健康理念、文化温度,又以实际劳动扮靓乡村,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双提升,书写新时代青年志愿担当。
南京师范大学能源机械工程学院"赤伶筑梦,盛夏传情"团队深入栖凤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双碳"科普课堂、太阳能实验、垃圾分类手工等活动,向60余名青少年生动普及环保知识。团队还组织防震减灾演练、乡村文化宣传及环境美化等志愿服务,将科技、文化与公益结合,激发青少年绿色梦想,助力社区文明建设。活动获社区高度评价,展现了青年能源学子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