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1,后面的都是0,财富,名利都是0,1没有了,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在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江苏省红十字会五星救护师、苏州市红会应急救援副队长薛花用这句话总结了她十七年的急救普及之路。7月10日,来自苏州大学医学院“博爱同行,苏护青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拜访了苏州市红十字会救援队副队长薛花老师,与她展开一场有关急救话题的深度访谈。
薛花老师具有江苏省红十字会五星级应急救护培训师资,是苏州市红十字会救援队副队长,也是姑苏区第三届人大代表,从事急救普及已有十七余年。
2008年,身为口腔科医生的薛花老师到社区做口腔健康宣教,居民把“牙齿问题”抛在脑后,围着问“低血糖怎么办”“有人晕倒怎么救”。那天,她在社区待了整整半天。回家后,她意识到“老百姓对急救知识太缺乏了”。恰逢省红会选拔急救师资,她通过专业知识、沟通能力、授课方式等考核,成为江苏最早一批急救培训师,一干就是十七年。
让她坚持下来的,是学员打来的报喜电话。2012年,国家一级运动员阿玲在户外运动中遇到四起心搏骤停,全部抢救成功。“现场急救能为医院赢得宝贵时间。”薛花老师说,这样的案例让她觉得“这件事特别有意义”。
社区授课,她先看人群:给中老年人重点讲心脑血管急救和低血糖处置;给儿童和家长强调防溺水、防中暑——“不会游泳别去深水区,腿抽筋要学会自救,再寻求互救”。高温天,每年热射病死亡的老年人仍屡见不鲜,她反复提醒老人“不要为了省电费不开空调”。
苏州正推进AED布点,计划2027年实现每10万人100台。薛花发现,市民对AED的认知已提高,却常问“我到哪里去找?”她现场教老人打开“苏周到”App,一键搜到最近AED;在地铁站,她让大家亲手拉开封条,“一拉就能用”。她强调,AED和心肺复苏是“黄金搭档”——按压维持循环,AED消除室颤。
科技手段也在发力:苏州上线AED数字地图、视频呼救模式,调度员可远程指导施救。但薛花坚持:“线上普及再广,线下实操不能省。”如今,红会救护员培训改为“线上理论+线下实操+考核”,半天就能完成,“听完就能用”。
“最大的障碍是学会了不敢用。”对于老百姓的担忧,薛花老师给出了三颗“定心丸”:第一,胸外按压即使造成肋骨骨折,也不会引发更严重的二次损伤;第二,心肺复苏可简化为只按压、不人工呼吸,位置就在胸部正中;第三,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自愿紧急救助不担责”,现场可请围观者录像、分工,120调度员也能视频指导。
采访结束,薛花老师又匆匆赶回科室。她身后的会议室里,还回荡着那句朴素的话:“把急救知识带在身边,也许哪天就能救人一命。”
从“没人会救”到“有人敢救”,从“找不到AED”到“一搜就有”,苏州的十年缩影正是中国急救普及的生动注脚。当一座城市的温度由无数个“敢伸手”的市民共同撑起,急救就不再是医生的专属技能,而成为每个人口袋里的“社会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