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重庆大学乡音乡韵实践团南阳成都双城寻圣记

  
三下乡|解码千年古智的当代表达——重庆大学“乡音乡韵”实践团南阳·成都双城寻圣记
  2025年8月1日至8月2日,重庆大学“乡音乡韵”实践团成员王烽宇、赵龙分赴河南省南阳市和四川省成都市探寻古人智慧,看这些历经千年的成果为当下生活提供的指引。“医圣”张仲景与“堰圣”李冰,虽隔千山,却在中华文明的长卷上,留下了至今仍能指引生活的智慧密码。
  医圣祠:在40℃的艾草香里,与医圣对望
  8月1日正午,南阳市暑气蒸腾,医圣祠山门前的青石板却人潮如织。调研之初,实践团成员从《医圣张仲景与医圣祠》等文献中了解到,这里不仅是纪念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圣地,更凝结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从汉代的简朴祠堂到如今的文化园区,建筑的变迁里藏着中医从临床实践到文化传承的千年轨迹。
 
医圣祠内大门
  实践团成员采访了常来医圣祠参观的中医学子田硕宁,他提到《伤寒杂病论》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具价值,中医在慢性病调理、术后康复等领域“一人一方”的精准性,是西医难以替代的。

  王烽宇采访田硕宁
  在医圣祠内,最吸引游客的莫过于医圣展厅,壁画里张仲景的生平故事、铜制模型还原的“坐堂行医”场景,还有电子屏上动态解读的医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老人带着孩子辨认药草图谱,年轻人用手机拍摄方剂解说时,实践团成员对中医文化的认知从“模糊的传统符号”变为“可触可感的生活智慧”。
  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千年智慧找到当下的落脚点。医圣祠里的一砖一瓦、一纸一方,都在诉说一个道理——真正的文化传承,既要扎根历史,更要拥抱当下。
  都江堰:在轰鸣的岷江涛声中,听堰圣低语
  8月2日,实践团成员带着对“活着的水利奇迹”的好奇去往都江堰市,了解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箴言,寻他们在千年后仍守护着成都平原安澜的痕迹。

  都江堰景区正门
  实践团成员赵龙在都江堰江边,采访了附近居民,每年的放水节是他们最期待的日子,“像给老堰过年,盼它继续护着我们”。当赵龙采访游客陈女士时,她则为飞沙堰的精巧惊叹,她看着祭祀的河灯在江面摇曳,听当地人说这水既浇田又养人,连气候都被调理得宜人。看着陈女士为古堰的生命力动容,实践团成员体悟到古堰从不是尘封的遗产,而是活着的智慧。那些古人留下的治水之道,至今仍在滋养生活、指引方向。
  那些刻在中华文明基因里的智慧——无论是“辨证施治”的仁心,还是“道法自然”的智术,从不是故纸堆里的过往,而是流淌在当下的活水。它们在医圣祠的药香里、在都江堰的涛声中,指引着现代人如何与生命相处、与自然共生。这场跨越千里的青春对话,最深厚的文化传承,从来都藏在年轻人低头审视故土的目光里,藏在古老智慧与当下生活的交响中。
  电气工程学院“乡音乡韵”实践团
  拍摄:王烽宇、赵龙
  记者:曾子轩
  2025年8月2日
  
    来源:重庆大学“乡音乡韵”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0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强音映童心,笔韵筑未来
  • 四川大学“寻找共同的足迹”成雅分队赴雅安推广普通话,为当地小朋友们科普普通话的历史,了解普通话的由来,领悟普通话的意义
  • 08-09 关注:0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