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踏访凉山热土:成都大学实践队探寻历史根脉与时代担当

  2025年7月8日至10日,成都大学易班工作站“踏凉山热土寻根,擎时代火炬担当”社会实践团队一行9人,在指导教师付楷带领下,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等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重走彝海结盟红色足迹,探访礼州会议历史遗址,走访凉山彝族历史博物馆、脱贫攻坚博物馆,并体验彝族漆器非遗技艺,深入挖掘凉山从奴隶社会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历程,探寻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见证民族地区“一步跨千年”的现代化奇迹。
  
  7月8日下午,团队首站抵达凉山彝族历史博物馆。展厅内,锈迹斑斑的奴隶制枷锁与现代彝族群众的生活实景照片形成鲜明对比。讲解员指着一组1956年民主改革时期的文件介绍道:“当时凉山有近10万奴隶获得解放,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入社会主义,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跨越。”实践队成员周凯认真记录下镣铐与扶持证的数据,并标注:凉山奴隶解放后,文盲率从95%降至2024年的3.7%,深刻感受到了凉山地区在教育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次日清晨,实践队前往彝海结盟纪念馆。在馆内“歃血为盟”场景复原区,讲解员讲述了1935年红军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的故事:“当时刘伯承将军提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的主张,小叶丹深受触动,双方约定互不侵犯。这个约定为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奠定了基础。”实践队成员张悦仔细核对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异同,她发现馆内收藏的结盟誓词原件中,“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表述与当代民族政策一脉相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传承与延续。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在彝海附近,偶遇一群前来学习红色教育的其他大学的学生,双方就“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意义”展开了简短交流。
  
  7月9日,实践队走进凉山脱贫攻坚博物馆。在“悬崖村”展区,一组对比图吸引了众人目光:2016年的藤梯与2020年的钢梯并排悬挂,旁边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该村如今的旅游收入数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过去村民下山要走两小时,现在乘缆车10分钟就能到镇上,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脱贫攻坚给凉山地区带来的巨大成效。当天下午,实践队还走访了当地的非遗体验基地。在曲木史伍老师的西昌漆器工坊,千年“传男不传女”的禁忌已被打破,多名女性匠人正执笔蘸取漆料,在木胎上描绘黑、红、黄三色交织的彝族传统纹样。她们不仅熟练掌握“色胎”“罩明”等传统工艺,还将古老图案创新应用于首饰、茶具等现代生活用品,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实践结束后,团队立即投入成果整理。实践队成员刘恩永吉负责撰写实践总结,重点分析非遗创新对乡村振兴的启示;谭佳韵剪辑的短视频已发布在成都大学易班熊抖音号,首日播放量破千。实践队队长张悦表示,接下来将把这些素材整理成调研报告和纪实视频,系统呈现凉山在历史变革中的发展经验。指导老师付楷表示:“学生们用专业能力将调研转化为具体成果,这才是社会实践的意义。”
  
  此次实践活动,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一场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成都大学的学子们以脚步丈量凉山热土,用心灵感悟时代变迁,在红色教育中坚定信仰,在实践调查中增长才干,让青春在服务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出了绚丽之花。
    来源:成都大学易班工作站“踏凉山热土寻根,擎时代火炬担当”社会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